搜索:  
武大校长顾海良:大学校长须紧抓“五学”和“两力”
2009-03-31  来源:科学时报

    顾海良,2001年12月起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02年8月至2008年11月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武汉大学校长。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思想家。因为《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一书,他被誉为中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
 
    “没有一批优秀学者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
 
    “校长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就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再有本事的校长,假如制度环境不好,那也当不好”
 
    编者按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走向是什么?
 
    有人说,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
 
    有人说,高等教育今天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公众能更好地理解大学。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以“火箭的速度”在发展,但在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2009年伊始,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的作用、任务、价值和目标将如何更新?大学人,特别是大学的领军人物们将引导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何方?
 
    为此,《大学周刊》特别策划“中国大学纵横谈—大学校长访谈系列”,提问者包括高教研究者、大学教授和本报记者。三方就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高校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各大高校掌门人对话,让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对大学的认识、追求等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在这春暖花开之际,让我们首先走进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汉大学。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关于武汉大学,顾海良有聊不完的话题。与他交谈确实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通过采访,《科学时报·大学周刊》记者相信,一个有自己办学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家有可能把一所学校办得更好。
 
    做到“五学”与“两力”的统一
 
    2008年11月,顾海良就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武汉大学当了7年党委书记的顾海良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给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顾海良看来,一位合格的大学校长必须紧紧抓住“五学”和“两力”。
 
    “五学”,是指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和学生。
 
    顾海良认为,高等学校悠悠万事,学者为大。没有一批优秀学者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没有优秀学者的学校也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学校。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五学”中,学者为大,学者为先。
 
    其次就是学科。学者的威望,学者的影响总是体现在一定的学科上。任何一所学校,不管是大校、名校,或现在暂时还不是名校的学校,肯定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即使没有优势学科,也有学科优势。比如武汉大学的文、史、哲,遥感测绘,生命科学,水利水电都是优势学科;而某一个学科,比如中文,至少古典文学这一学科有优势,古典文学中哪怕在宋词或者元曲有点优势。所以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这两者尽管含量不一样,但是只要有闪光点,就是学校的资本,就是学校的基础,就是学校继续发展的新的能量。所以培育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是高校发展必须考虑的。
 
    第三是学术。学术包括老师的著作、论文、科研报告、科研发明,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基地、学术刊物等等,凡是能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的都纳入学术范围。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就是尊重学者,任何对学术的限制将从根本上毁掉一所高校,而任何对学术的尊重,都将树立起学校的光辉形象。
 
    第四是学风。一个学校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沉淀下来的值得人们赞赏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致力于成为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的根本所在。同样,学风也反映了学者的风范,反映了学科的水平,反映了学术的水平。
 
    第五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要培养他们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要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三者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
 
    顾海良表示,在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校的凝聚力这“两力”也十分重要,应该做到与“五学”的统一。
 
    作为校长,顾海良认为必须关注高校的三大职能,而做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校长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就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流人才”。
 
    大学校长需要具备高等教育管理思维
 
    顾海良已经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30多年了,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工作,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工作站的教学科研指导工作,“可以讲是完整的教育工作经历”。正是由于这独特的经历,顾海良对高等教育管理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
 
    与国外高校不同,我国高校的校长没有职业化,基本上都是学科专家。而一般的观念也是,好的学者就能成为好的校长。顾海良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他说:“固然,好的校长应该是好的学者,但是,从一位优秀的学科专家成为一名称职的高等教育管理者,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校长容易用自己的学科思维来管理学校,这有利有弊,可能弊大于利。学校的管理必须用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思维,将自己学科思维的长处和高等教育管理所需要的思想方法相结合。”
 
    除此之外,顾海良表示,要把校长当好,还需要制度的配合。“再有本事的校长,假如制度环境不好,那也当不好”。
 
    现在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顾海良认为这种制度可以分解为5个基本构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制度保障。具体地说,前三项是学校基本资源配置,即党委的政治资源、校长的行政资源、教授的学术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来讲,这三项资源是最根本的;三项资源能否达到最优配置,是学校建设好坏的根本”。学术自由是三项资源配置的目标,制度保障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校长必须按照制度办事。”顾海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能否当好校长,大学能否成为好的大学的关键是,如何将制度转化为体制和具体的运行机制。”顾海良指出,目前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的束缚,我国的高校管理还是拘泥于单一模式,没有进行多样模式的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高教法规定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产生的体制和机制就越符合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发展也就越快。
 
    大学培养人才要适应社会需求
 
    顾海良认为,培养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那么大学究竟应该培养哪种人才呢?“笼统地讲,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能够提高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人才。”顾海良表示,“学校的专业结构要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吻合。尤其对于一些高水平大学,不应单单培养操作型人才,更要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
 
    很多人都认为,上了大学就进了“象牙塔”,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但在顾海良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是能力和各种素质的培养过程”。
 
    所以,武汉大学力求在创造、创新、创业方面能够更好地教育和锻炼学生。除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学校还开辟了“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还通过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使学生具备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顾海良鼓励大学生“不能做啃书本的书呆子”,而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兴趣、知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自己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三创”人才的要求。
 
    就业难是经济波动中的暂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这一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对此,顾海良表示:“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就业困难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因为经济危机,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而劳动力供给略有增加。”
 
    顾海良认为,现在把大学生的就业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只是出于对整个劳动力供给中的优质劳动力的特殊关注。因为对国家来讲,无论是从人才发挥作用,还是从教育成本投入,以及整个社会稳定,都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稳定的就业。“目前就业难的问题,是经济波动中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趋于乐观”。
 
    关于有人质疑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扩招造成的,顾海良指出,扩招与否和劳动力就业形势没有直接的关系。他说:“扩大招生并没有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这些学生不上大学,同样需要就业。所以扩大招生规模,对劳动力供给方面不起什么作用,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使层次较高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
 
    顾海良还指出,就业难的问题,对不同的高校影响不尽相同。他认为,地处中小城市的学校以及办学年限短、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学校,要花大力气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即使比较好的学校也要把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得细一点。
 
    扩招专业硕士是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
 
    针对目前社会关注的硕士研究生扩招是否为缓解就业压力的热点问题,顾海良表示,此次扩大研究生招生,目的是为了解决研究生培养结构的问题,专业硕士的培养将成为趋势。“我们应该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机,很好地思考危机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进而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包括普通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两类,其中,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农业推广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教育硕士等15类。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顾海良表示,今年扩招研究生,是增加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总量是5万人,而且主要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意在为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等专业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以前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甚至有的专业硕士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顾海良认为,这次打破报考条件的门槛,相当于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可以展开积极的尝试,有利于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也有利于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顾海良说:“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传统按学科培养的普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都不一样。在国外,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我国这次扩招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结构优化的重要一步,并不是靠这种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
 
    顾海良表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应该更多地转向专业硕士学位,而不应该以学科作为培养的目标。这可能也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培养趋势的一个重大变化。金融危机之后,高校更要反思,按照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和考虑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培养的方案和目标。“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有利的,对提升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也是有利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蔚蓝)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