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侨大学陈爱政教授团队《Adv. Drug Deliver. Rev.》: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药物颗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1-07-02  来源:高分子科技

  颗粒尺寸对水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减小颗粒粒径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绿色环保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可以规避传统制备方法存在的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且能保持热敏性药物的活性,在药物制剂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近期,华侨大学陈爱政教授团队应邀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的“Emergi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ies For Novel Dosage Development”专刊发表了题为“Supercritical Fluid (SCF)-assisted Fabrication of Carrier-free drugs: An Eco-friendly Welcome to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对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药物无载体颗粒的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文章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抗溶剂、溶剂、辅助剂制备药物颗粒的三种方法为出发点,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重点讨论了制备过程中二氧化碳流速、溶剂流速、溶剂浓度、温度、喷嘴、压力等对药物颗粒形成的影响。


图1.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药物纳米颗粒的主要方法


  同时,文章也系统地分析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过程对药物自身性质(晶型、颗粒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并详细总结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制备不同种类药物颗粒的应用及药物颗粒的给药途径。此外,文章对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并探讨了其在产业化及临床转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方法。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所Ranjith Kumar Kankala副教授和2021届博士毕业生徐沛瑶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爱政教授为通讯作者。论文致谢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734、32071323、31800794)及福建省生物材料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409X21002386


作者简介

  陈爱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优秀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复合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生物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福建省生物材料化工博士生导师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国家级课题8项。主要从事超临界流体技术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已在AM、AFM、Small、JCR、CEJ、AHM、Biofabrication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课题组网页:https://www.x-mol.com/groups/hqubiomat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