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北大学王智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 Marks院士、Antonio Facchetti教授AFM:在聚合物掺杂In2O3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06-25  来源:高分子科技

  金属氧化物(MO)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成为先进电子设备的优选材料。如重要的非晶态的MO半导体氧化铟镓锌(IGZO)已实现商业化。但IGZO的载流子迁移率低于In2O3机制的迁移率,且溶液处理的IGZO需要相对较高的处理温度(通常大于300 ℃)。这样的加工条件对于常见的塑料基材是不适合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降低溶液加工温度来制备非晶态MO至关重要。


  基于Tobin J Marks和Antonio Facchetti课题组提出的通过电绝缘聚合物化学“掺杂”MO机制来制造无定型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新策略,王智教授通过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分子结构选择与复配,制备了N含量系列变化的聚合物体系(图1),系统研究了不同N含量的聚合物对In2O3的掺杂作用,深入讨论了聚合物N、C含量对相应薄膜晶体管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掺杂能力和共混物的TFT迁移率不仅与体系中N含量和聚合物含量有关(图2),还与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碳污染有关。


图1. 不同聚合物结构式及溶液法制备器件示意图


图2. 不同体系掺杂In2O3性能表征


  此外,进一步将相关聚合物掺杂体系应用于柔性器件的制备中(图3),发现聚合物含量为0.5%掺杂的In2O3薄膜在以2 mm半径弯曲后都表现出无裂纹的薄膜状态,这表明所有聚合物都具有足够的韧性,可以在保持迁移率的同时保持氧化物薄膜优异的机械性能。这项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理解聚合物掺杂In2O3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图3. 基于不同聚合物掺杂In2O3的柔性器件及其性能


  以上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北大学材料学院王智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庄昕明博士后,并受到了东南大学王丙昊研究员的帮助,通讯作者为王智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黄伟研究员与美国西北大学三院院士Tobin J MarksAntonio Facchetti教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0451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