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1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向各位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衷心希望各位获奖人再接再厉,潜心科研,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201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授奖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名 |
性别 |
单位 |
洪文晶 |
男 |
厦门大学 |
胡蓉蓉 |
女 |
华南理工大学 |
李必杰 |
男 |
清华大学 |
李 娟 |
女 |
福州大学 |
刘会贞 |
女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刘小果 |
男 |
上海交通大学 |
罗加严 |
男 |
天津大学 |
田 野 |
女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吴宇恩 |
男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闫 强 |
男 |
复旦大学 |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最早设立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或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每年的4-5月是启动推荐/申请的窗口期,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并给与获奖者每人1万元人民币奖金。截止2019年已有328人获得此奖。
201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今年5月启动推荐/申请,经近两个月的推荐/申请期,收到了来自全国四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单位、近百位青年化学工作者的申报。经中国化学会组织专家集中审议和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产生了来自10个不同单位的优秀获奖者。中国化学会将于2020年5月在珠海举办的第32届学术年会举办颁奖典礼。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
洪文晶 教授厦门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了基于自主研发仪器的单分子电子学器件动态构筑和定量表征技术,在单分子电输运中量子干涉效应的检测、调控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原创成果。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洪文晶,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系主任。2007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此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并担任研究组长;2015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单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和精密科学仪器研发,自主研发了可实现单分子器件动态构筑和高灵敏度智能化测量的精密科学仪器,发展了基于电学测量的单分子定量表征技术,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实现了单分子器件电输运中量子干涉效应的检测、调控与应用,并将单分子电学测量技术拓展到电场催化、环境传感、药物作用等研究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科研项目,获得2016年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7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2018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胡蓉蓉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了系列便捷、高效、经济的多组分聚合新反应,将工业废品单质硫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硫功能高分子。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胡蓉蓉,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自2014年工作以来,专注于高分子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了系列基于三键单体的多组分聚合新反应。通过结合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发展有实用价值的聚合反应,并用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赋予有机小分子反应新的生命力,同时为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带来新机遇。针对石油化工行业中单质硫的利用问题,开发了多种单质硫的多组分聚合反应,实现了室温下从工业废品硫向含硫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步转化;提出了“多组分串联聚合”策略,拓展了多组分聚合适用范围,高效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共轭高分子和序列可控高分子。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资助,现任Polymer Chemistry副主编。
清华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了烯烃不对称催化转化新策略和新方法,为烯烃高效利用提供新思路。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李必杰,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围绕烯烃区域及立体选择性催化转化开展研究,发展了烯烃催化转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烯烃高区域选择性、高立体选择性的催化转化,阐明了烯烃转化中区域选择性及立体选择性的控制因素,为工业原料烯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入选2015年中组部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17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等奖项。
福州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生物膜蛋白功能实时成像分析及调控新方法,为分子医学研究和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策略。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李娟,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之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2014年至今在福州大学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主要围绕生命分析化学和生物成像的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以核酸适体的特异性分子识别和DNA可控组装为基础,建立了活细胞膜蛋白功能实时成像分析及活性调控新方法,解析了功能核酸与靶标蛋白的结合位点和活性结构域,为分子医学研究和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策略;提出了活细胞特定蛋白糖基化的可视化放大分析新方法,为生理环境下阐明蛋白糖基化功能提供新思路;发展了硫醇交换作用介导的功能核酸入胞新途径,揭示功能核酸的胞质直接递送新机制,有望为胞内生物分析提供新策略。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2016年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境外B类),2017年入选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青年执行编委。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授奖理由
构筑高效催化体系,开发反应新路线,实现生物质高效定向转化。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刘会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齐鲁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长春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和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自201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至今,主要致力于可再生碳资源高效定向转化研究,针对生物质分子结构复杂,化学转化难的问题,通过新反应路线的开发以及高效催化体系的构筑,实现生物质高效定向转化制备重要化学品。特别是提出了木质素中官能团选择性利用的新策略,通过化学键的选择性活化,实现了由复杂分子木质素高选择性制备重要化学品。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9年获“中国催化新秀奖”、“闵恩泽绿色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等奖项。
刘小果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授奖理由
提出了DNA链式超分子聚合新原理,构筑了DNA自组装框架结构并发展其生物分析与成像应用。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刘小果,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担任博士后及助理研究员开展科研工作;2018年10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长期致力于DNA结构纳米技术和仿生矿化的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开展了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DNA自组装框架结构的精确仿生矿化策略,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有机软模板对无机组分的几何结构限制,实现了从1维到3维的复杂仿生复合结构制备,为生命分析化学提供了新工具。
天津大学
授奖理由
开发高性能轻质金属能源材料,实现新型高比能储能体系。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罗加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13年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回国至今在天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轻质金属能源材料的研究,在基于轻质金属负极的高比能储能体系等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提出高阶维度机械拟制和动态力学耦合消除锂枝晶生长的学术思想和混合离子电子导体骨架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在多价金属负极表面构建差异化离子电子导体界面消除钝化层的策略。曾获国际电化学会应用电化学奖、美国电化学会青年研究员奖、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青年科学家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中表镀-安美特青年教师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Carbon优秀博士论文奖、美国材料学会博士生金奖等奖励。先后获得2013年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天津市首批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授奖理由
提出了液体分子在纳米通道内传输的新界限,发展了构筑具有多门控效应的智能纳米通道的新方法。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田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2018年8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通道内离子和分子可控传输研究。基于对纳米限域空间的分子组成、结构、电荷等参数的协同调控,提出了液体分子在纳米通道内传输的新界限,发展了构筑具有多门控效应的智能纳米通道的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5项,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1项。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授奖理由
开发了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为重要能源小分子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材料数据库。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吴宇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毕业于清华大学。自2014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开展工作以来,发展了全新的单原子、团簇催化剂的合成方法,首次将金属载量从1%以下提升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5%以上。基于对配位与成键的精确调控,实现了单原子、团簇催化剂精确配位结构的调控,从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上实现了调控与优化。面向燃料电池、电解水等重要能源过程开发了系列单原子催化剂,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用量和成本。2015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项目资助并任首席,2017年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资助。担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Science China Materials编委,Small Methods客座编辑,《无机化学学报》青年编委等,内燃机协会燃料电池分会委员。于2018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
复旦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利用气体精确调控、构筑功能材料的新理念,开辟废气转化与应用的新思路。
个人及成果主要简介
闫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大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组装方法学开展系列研究工作。率先提出“气筑材料”的新概念,发展利用气体作为主要基元构建功能材料的通用策略,为工业废气高效利用与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2015年入选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奖。
- 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布 2020-08-28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2020-05-14
- 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今日正式发布! 2020-05-07
- 中国化学会2024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学术会议将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广州举办(第一轮通知) 2024-03-20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高分子结晶研讨会将于2024年4月26日-29日在天津举行(第二轮通知) 2024-03-11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高分子结晶研讨会将于2024年4月26日-29日在天津举行(第一轮通知) 2024-02-04
- 苏州大学刘庄等获第七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