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
2019-12-1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化工教育年会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管国锋教授作《新时代背景下科教融合的思考与实践》报告。管教授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应从学科创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工学科,改变传统高校化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改进一步提高高校化工专业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化工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把教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卢滇楠教授作《面向未来化工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思考》报告。卢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在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指出当前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效应”,高校要为未来培养人,应该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杨卫民教授作《面向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报告。杨教授从国内外工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面向化工新材料的“新工科”研究基础,提出教育改革方向与基本思路:一是一流大学必须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原产地;二是要面向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四川大学智慧过程与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吉旭教授作《基于“信息+”的化工专业新工科实践—“互联化工与大数据”专业方向建设》报告。基于“信息+”的新工科改革如何推进?四川大学提出了“医药+”、“信息+”新工科改革思路。吉教授分享了四川大学如何通过“互联化工”,深入推进化工新工科建设。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侯琳熙教授作《服务石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泉港模式”》报告。侯琳熙教授介绍了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成立的背景、培养特色和取得的成效。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是由福州大学、泉州泉港区政府、福建石化集团公司共同建设成立的学院,创建了服务于石化产业链的“2+2”校-地-企联合办学新模式。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耀生主持主题为“开放·融合·共赢的职业教育”2019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年会。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教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崔炳辉作《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教工作委员会2019年度工作报告》。他全面介绍了职教工作委员会一年来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万华化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万华大学校长赵继德作《万华化学集团人力资源建设与思考》。他系统介绍了万华化学人力资源的使命和职责,万华化学“人才为先”的人才引进策略,万华人才培养和成长路径,以及万华大学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等,为化工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高溥作《根植石化产业链,做强特色专业群》。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长分享了学校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建设成效与思考,并提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紧贴产业发展,融入产业和行业等要素,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共建专业群。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於芳作《“五驾马车”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打造校企之间五个融合共同体(机制、资源、育人、产学研、利益)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校长王庆杰作《坚持化工特色办学,服务化工产业发展》。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坚守化工特色,服务化工产业发展,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三基地一平台”建设,为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校长何学军作《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教育与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教育乃至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一带一路”联盟常务副主席和秘书长单位,学院通过搭建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职业院校加强留学生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们结合“开放·融合·共赢的职业教育”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与会代表认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推进落实,职业教育将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开放·融合·共赢”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