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世界前10万科学家排名出炉 | 中国学者1646位上榜
2019-09-10  来源:周耀旗科学网博客、环球网
关键词:科学家排名

  如今,大学排名百花齐放,但科学家的排名呢,就只有一个: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高被引学者榜。每年发榜,也能引起一阵骚动,但这个榜仅仅局限于21个领域6000人左右,而且它以被引用数作为唯一指标。许多研究表明光靠被引用数量是不能反映一个科学家的真正影响力和成就。比如有的文章是开拓性、颠覆性的,而有的是发展型的。颠覆性的文章不一定比发展型的文章的引用高。

  现在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带领的团队终于提供了不同于高被引的科学家排名榜。他们使用了一个综合了6个引用指标的打分从近7百万科学家里来挑出世界前10万名科学家(百份之1.5)(PLOS Biology,17:e3000384,2019)。综合打分(PLOS Biology,14:e1002501,2016)使用了如下六个log标准化的引用指标的加和:总引用量,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和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前1000名综合打分榜的科学家里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高影响力的科学家,但他们常常在科睿唯安高被引榜的1000名之外,事实上只有322在千人综合榜上的人也在千人被引榜里面,而千人被引榜里有许多人没有任何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这些结果表明综合榜要比高被引学者榜有较大的改进。

  Ioannidis综合打分的10万人榜有一个是22年(1996-2017)的综合(career-long)榜和另外一个是2017年的单年榜。它们包含了从文、理到工科的所有学科,分成22领域、176子学科。在22年的综合榜里,美国有46013人,澳大利亚有3106人。中国只有1646人,比大多数西方国家(以及日本)低。不过2017年单年榜美国降到42455人,而中国增加到4668人,仅仅少于英国(9467)和德国(5225),这反映出近年来国内高端科研人才数量的快速提升。

  从大学来讲,美国的哈佛大学22年综合榜里有2011人,相比而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有87、57人。而2017年单年榜,美国的哈佛大学有2064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有223、140人。

  当然这个排名榜还是有它的局限,比如它没有考虑自己引用自己的程度,而且还是以各种不同被引用率为主,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是不管的,屠呦呦就不在上面。但不管怎样应该比仅仅用一个全引用率的科睿唯安的高被引学者榜要更加平衡一些,是不是下次上海交大的ARWU是不是应该加上这个综合打分榜了来做大学排名?相信这个科学家而不是商业化公司做的排名榜仅仅是一个开始,将来不久我们能看到更多、更准确反映学术影响力的排行榜,譬如说颠覆科学家排名榜。

  对这前10万名科学家的国籍统计可以发现:美国科学家遥遥领先。在榜单前10名中,有7位是美国科学家。瑞士著名学府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格雷策尔教授排名第一,格雷策尔教授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光子学和界面实验室主任。他曾因发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享誉世界,这种电池也被冠名为“格雷策尔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现如今已以数兆瓦级规模的生产线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同时,该电池也成为当前尚处于开发阶段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奠基石。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是全球各大高校排行榜上前20的常客。此次出炉的全球科学家10万强中,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还有156名科学家上榜。排名第二的是美国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爱德华·威滕,第三的则是亚洲排名最高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化学家贝烈炜教授。

  中科院王中林院士是唯一一位进入榜前100的中国科学家,列第15位。进入榜前1000的中国科学家一共10位,分别是中科院王中林(15)、中科院朱健康(206)、四川大学徐泽水(431)、复旦大学赵东元(481)、浙江大学王伟(597)、南京工业大学张军(662)、南京大学王颖(735)、上海交通大学Zhang, Wei(916)、东南大学曹进德(919)、苏州大学何吉欢(924)。

  前10万名科学家中,排名前五的是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有46013为美国学者,有2011位来自哈佛大学,其次是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美国学者在科研领域独领风骚,遥遥领先第二名的英国(9780位)。中国前10万名科学家人数排名第12,有1646位,有87位来自清华大学。

  全部名单下载:https://data.mendeley.com/datasets/btchxktzyw/1/files/ad4249ac-f76f-4653-9e42-2dfebe5d9b01/Table-S1-career-2017.xlsx?dl=1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