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毕业的季节,博士硕士已经结束了答辩,正在确定最后的就业意向,会有部分博士去做博后,为将来的发展谋求更多的学术研究资本,其中有人会去高校做师资博后,成为高校里戴着博后头衔的假教师。为啥称为假教师,因为博后出站,你真的不一定能留下来成为有编制教师,如果科研不达标,还需要再次择业。随着最近几年水涨船高,师资博后越发成为压力大、待遇低、前途未定的鸡肋。
师资博后:假老师?
梁骏逛某个学术论坛时,看到有人发帖咨询是否要做师资博士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复:不要去!近几年来,在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下,类似的回复数不胜数。“过来人”向后来者不断发出警告。
博士后(Postdoctoral),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很多博后进入高校边任教边科研,期待博后出站直接进入高校编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是随着这几年水涨船高,博后出站不一定能留下正式入编,这些年轻人还要重新择业,师资博后也就成了行走在校园中的假老师。
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
师资博后:低成本高素质劳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每年约增加3万名专任教师,而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则有5万多名,且仍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三四十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这一两年开始,很多高校在招聘博士时都让博士做两到三年的师资博士后,但博士后出站能否顺利在该校任职就未知了,应该存在很大一部分淘汰率。若不能留下还需要找工作这会让就业更加困难。(下图是某高校的招聘信息中一条)
师资博士后,最初是2005年浙江大学为遴选优秀师资而特别设立的,它的遴选标准和待遇都高于普通博士后。实行4年后,浙江大学取消了师资博士后制度,然而如今实行这一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
在师资博士后制度诞生14年后,它引起的争议跟走进这一制度的人数一样节节攀升。
博士后起源于博士的大量扩招,以至于不是所有的博士在毕业后都能找到大学的教职,于是会继续做几年的研究,以积累经验来申请大学的教职工作。所以博士后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主要目标就是做大学的教职 ,或者说是大学教职的培训班。既然是培训,就不是工作,就不会像工作一样有劳动法的保护和相对不错的工资,更不会有稳定性可说。如果这种培训,只是两三年,大部分人也就忍了,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欧美国家的博士疯狂扩招,以至于在美国出现了博士毕业后,只有1%左右的人可以拿到大学的教职 。而博士后的数量却越积越多,时间越来越长。终于,越来愈多的博士后们,自己把博士后当成了一份工作或者事业来做养家糊口,但实为无奈之举。
来源:中国博士后网站
近日,有学者在博客发表文章称,有些高校的师资博士后开始变味儿。
一份“低工资”“过度劳累和压力”“不稳定”“没发展”的工作,如果你还能干,也许就是靠的对科学的热爱了。但不幸的是,对科学的探索,更多的是博士后们的老板即教授的工作,而博士后通常只是执行者。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只能局限于如实验怎么做这一类的方法学,而对大方向的探索,博士后是没有决定权的。
于是,最后一份“热情”也被打碎了,很多人把博士后这个集中了现代社会“血”和"泪“工作的英文“postdoc"戏称翻译为中 破死道儿”。很多长期做博士后的朋友都说,自己的孩子以后宁可让他去开公共汽车,也不会选择去做博士后,至少他享受了更多的童年快乐,并得到了一份稳定工作(这里指的在欧美生活)。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给博士打杂的技术员反而收入比博士后要高,而且被算作学校员工,通常是永久性工作。于是很多博士毕业后,争相去做技术员,也不愿意做博士后。找技术员的职位比博士后更难。
高校:评估竞争压力大
师资博士后最初的出现,其实是对某种政策的迂回应对。至于是啥政策,你看看最初的师资博士后的构成就知道了。大概最初是这样的几类博士:一类是本校毕业留校的,这类博士一般都很优秀,导师、甚至所在单位也是希望留下来,但是怎么解决学术近亲繁殖的问题呢,那干脆就先跨个一级学科做个博士后吧,两年之后出站再转为正式的教学科研岗呗,因为类博士一般能力都不错,成果也出得快,在博士后期间那个博士后基金或者是青年项目,出站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搞一个副高职称,倒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另一类是面试时用人单位在某一方面比较满意,但是可能教学能力不是很满意的,所以也可以做个师资博士后嘛,师资博士后是要承担规定数量的教学任务的,所以差不多两年也就训练到满意的结果了,出站之后再转编入岗,也是皆大欢喜。这两类博士中,最初第一类多一些。
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这个,或者说推预聘制、tenure tack、博士后、非升即走之类的,其实根本上讲就是供求关系变化了,博士越来越多,形成了高校的完全买方市场,不信你看很多本科学校的行政人员、辅导员都已经要求博士学位。当然这里面便于职业发展,便于解决事业单位编制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供需关系变化了。
对于高校来说,显然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一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人员的机会,自然也可能容易找到心水的;二是师资博博士后在站期间,干劲是很大的,再加上有博士后基金加持,对学校文章、项目的提升都还是有直接关系的;三嘛,自然是能够协调解决一些想解决而不是很好解决的问题。
就和目前很多高校在力推的待遇显著高于在职人员的博士后一样,其实都是双方的一个博弈过程。高薪买成果嘛,而要是这个博士本身比较厉害,通过博后的经历出成果、拿项目、搭关系、融圈子也是很不错的。所以,可以预想,博士毕业离35还有一段时间的博士们,接下来的几年可能会去一些待遇平台都不错的单位做博后,而相应的这些高校的学科,应该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其实预聘制、tenure tack、博士后等大力推行的背后,其实是蕴含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因素在里面,现在要直接获得一个“编制”已经比较困难。或许,这也是题主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吧。为啥不直接给编制?
博士:需要确定的编制
正如第一点最后说到的,可能一部分博士会觉得为啥就不直接给编制呢,这个已经说过就不再说。不少博士对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还是直接进有编制的高校,那么师资博士后、博士后,聘用制直至编制取消,应该会对博士就业生态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实力强劲的博士,其实是可以忽略这个的影响的。他们更多的考虑的是学术的平台和机会,或者凭借读书期间积累的学术成果学术资源直接就能有个不错的职业归属,甚至会因为平台和大老板而选择博士后、博士。
另一方面,是对直接入编比较重视的。就和很多原985学校招聘海龟起步一样,自然会逼迫一部分博士可能单位期待从985到211到省属到市属到一般本科到专科。这样一来,部分博士可能就退而求其次,觉得自己的才能被浪费、郁郁不得志。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人才资源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嘛,不信你看相对弱势院所开出的待遇,还是很吸引人的。
当然,也有第三途径。就是反正都是做博后,干脆直接去国外大牛牛校,升级学术圈子和积累,两年三年后加入帽子争夺,顶着帽子回来自然是选择更多了。
也许,高效人事制度的一步步调整,说不定最终会引导博士在职业期待上走上更开拓的角度。反正都是聘用制,无所谓,高校、研究院所、智库、企业、公务员都是能发光发热的地方,经世致用。
说一点题外话。博士进高校其实有不少隐形的门槛,比如说第一学历、比如说年龄不要超过35,比如说要有出国留学经历,比如说要有充沛的学术资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都不容易。
高等教育:科研的路不好走
说师资博士后能对高等教育发展有啥关键影响也许有点过了。正如前面说到的预聘制、tenure tack、博士后等一些列尝试,显然是会带来深远的影响的。
一个方面讲,当大家觉得高校象牙塔的安逸不再那么显著时,资源集聚效应就会更加明显,哪些高校能够给更好的待遇,能够配套更灵活的机制,能够提供更好的平台,就会成为吸引人才核心,马太效应会更加显著,而这个角度来说,西部地区的高校压力会更大。
另一个方面讲,虽然现在大家对帽子的迷信有所缓解,但实际上还是帽子争夺战,资源本身也是向帽子集中。高薪博士后机制,说不定就培养出更多本土的科研新星,反过来推动高校改变内外有别、以帽子为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促进近期两会上有代表提到的本土博士待遇发展问题解决。若能如此,善莫大焉。
首先师资博后和讲师就是完全一样的待遇,以后可能就没讲师这种说法,就是师资博后。年薪还算满足。年薪每个月发75%,剩下的25%年终发。现在别人都称呼XX老师,老师,老师。。。合作导师让我去掉IEEE, student member, 作为刚毕业的小白感觉瑟瑟发抖,很不习惯。
师资博后的合同对SCI论文数量和质量,还有项目级别经费都有明确要求。说白了,就是高校急需论文,需要一些论文写手(有些专业据说论文要求更高)。同时进来都博后我谷歌学术了一下,都是论文快枪手,高产似母猪,各种闪瞎眼。论文有压力的实验学科真不适合做师资博后。国家青年基金是硬指标。高校越好,这个指标越轻松。
如果博士期间文章不好,就抓紧转行,别坚持学术了。末流211都已经实行非升即走,十几年情况已经变得比较糟糕了,只是那时候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没填满坑。但是现在中部地区都不咋缺人才了。记得去某中部省会211面试的时候,看了一下竞争对手,我就放弃了。光国内的优秀人才一堆一堆。这又过了许多年,西部基本上也满了,可能也就是偏远地区还可以,可是各位读了博士的人愿意去吗?
师资博后:你可能真的成为一名假教师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这篇《收入低、学术要求高,部分高校师资博士后陷困境》的文章,师资博后议题再次引发热议,其中的低待遇、高要求对师资博后们带来不小的压力,文章的最后,有人会极力劝阻不要去做师资博后,这是一条太艰辛的道路。可能努力了几年,只能成为一个坐着教师梦的假教师,最终还要四处奔波寻找岗位。
梁骏有几个博士同学到广州某名校做师资博士后,他发现,几年下来,只有一个人成功留校。如今,只要有学弟学妹向他咨询做师资博士后的事情,梁骏都会极力劝阻。
吴婧则期盼:“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博士毕业后学术道路太艰辛,或者是像我这样经历这么多挫折。”然而,在“双一流”时代,师资博士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杨鸣认为:“‘双一流’是几年一轮动,上了的肯定要保,没上的要拼命地冲,竞争比以前更残酷。”竞争压力层层下达到老师身上,就是越来越高的考核指标。
“学校的指挥棒在这儿,很难有本质的改变。”
来源:学术志、中国青年报、知乎、中国统计年鉴、搜狐教育
- 南京大学张晔团队诚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香港理工大学邢本刚教授团队诚聘博士生、博士后 - 化学生物学、生物纳米医药 2024-12-06
- 中国药大周湘课题组诚招博士生、博士后 - 化学、生物医药、高分子、纤维、计算模拟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