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文引用数看我国科技创新力
2008-12-03 来源:科学时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科技事业也有了长足进展。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20余年来也一直快速上升。2006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已达17.2万多篇,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判断一篇论文的内在价值及其创新力,该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次数是重要指标。全球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领域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Thomson Reuters(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就用这些量化数据来预测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得主。2002年以来,在它所统计的各学科引文桂冠者中,有12位获得了诺贝尔奖。
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的产品“基本科学指标”会定期公布最新统计和分析的,来自全世界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在最近10年和加2个月、加4个月、加6个月、加8个月、加10个月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所有论文总的被引用次数以及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2008年11月初,基本科学指标公布了147个国家和地区从1998年1月1日到2008年8月31日(即10年8个月)的统计数据,加上以前我们收录的数据,可以看到近10余年来,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在稳步上升。而且,科技论文总的被引用次数的上升速度,超过了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数的上升速度。这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在稳步提高,也证明了我国科技界正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科技创新力提升,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后劲。表一列出了这些数据。
表一 基本科学指标今年11月的中国数据
发表论文的时间段 被收录论文总数 论文被引总次数 篇均引用次数
1992.1.1~2002.6.30(10年6个月) 193691 494157 2.55
1997.1.1~2007.6.30(10年6个月) 445466 1718847 3.86
1997.1.1~2007.10.31(10年10个月) 493851 2042288 4.14
1998.1.1~2008.8.31(10年8个月) 573486 2646085 4.61
在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印度的篇均引用次数是2.80,俄罗斯是2.60,均超过我国的2.55。到今年11月初的数据中,印度是4.59,俄罗斯是4.10,均低于我国的4.61。这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在上升。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为便于比较,表二列出了基本科学指标今年11月公布的从1998年1月1日到2008年8月31日的10年8个月中,收录论文总数超过10万篇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论文数和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
表二 科技论文总数前22名排位(1998.1.1~2008.8.31)
名次 国家或地区 论文总数 篇均引用次数 名次 国家或地区 论文总数 篇均引用次数
1 美国 2959661 14.28 12 印度 237364 4.59
2 英国 838089 11.74 13 荷兰 231682 13.59
3 日本 796807 9.04 14 韩国 218077 5.76
4 德国 766146 11.47 15 瑞典 174418 12.94
5 中国 573486 4.61 16 瑞士 168527 14.85
6 法国 548279 10.82 17 巴西 157860 5.58
7 加拿大 414248 11.68 18 台湾 144807 5.72
8 意大利 394428 10.25 19 波兰 131646 5.82
9 西班牙 292146 8.91 20 比利时 125520 11.64
10 俄罗斯 276801 4.10 21 土耳其 111749 4.01
11 澳大利亚 267134 10.42 22 以色列 109637 11.04
从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到,科技发达国家的篇均引用次数绝大多数都在10以上。有些国家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但篇均引用次数很高,超过11,像瑞士、瑞典和以色列。在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的篇均引用次数不到10。
在22个分学科统计数据中,我国有个别领域的篇均引用次数很高。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篇均引用次数为9.41,在所统计的10年8个月中,该领域共发表科技论文7310篇,总的被他人引用次数为68756。
今年11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说:“要进一步夯实我国的科学基础,大力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推动我国已有相当优势的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相信我们只要在各个方面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一定会进一步上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蔚蓝)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