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十三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在成都召开
2018-07-06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网

  6月29日至7月2日,第十三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在成都环球中心天堂洲际大饭店隆重举行,超过1300名纳米领域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本届论坛,其中包括:赵东元、戴宏杰、江雷、Chad Mirkin、赵宇亮、杨培东等中外院士,以及70余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和“四青”等高层次专家和青年才俊。论坛安排特邀报告51个,专家邀请墙报42个,学生墙报124个,圆桌讨论4场。

  本届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与四川大学共同承办,Nano Research期刊与电子科技大学协办,成都市博览局、四川省投资促进局,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和机构提供支持。

  本届论坛以“纳米科学及前沿技术”为题,重点关注“纳米生物与医学”“纳米材料及表征”“纳米能源与环境”以及“纳米创制及功能”,主要分为特邀专家报告、特邀专家墙报、圆桌讨论和学生墙报四大板块。来自纳米前沿领域的51名海内知名外专家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少成果代表了当前国际纳米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周绍兵教授受邀参与特邀专家报告,材料学院鲁雄教授受邀展示特邀专家墙报,材料学院博士生杨倩受邀参加圆桌讨论。

  首场特邀专家报告由中美纳米论坛发起者之一的赵东元院士,与张家靖教授主持,各位专家围绕“纳米生物与医学”主题作了精彩报告。赵宇亮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在生物安全与医疗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介绍如何定量分析和在线影像检测纳米药物/纳米材料与体内细胞、组织、生物体等各层次作用的过程,使广大青年学者深受启发。庞代文教授介绍了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学上的应用;王强斌教授介绍通过活体影像来帮助研究纳米粒子在体内的作用;王树教授介绍利用有机共轭分子构建超分子体系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刘绍琴教授介绍无机生物材料纳界面设计与性能调控——微生物材料电池的性能;张立杰教授报告3D/4D生物打印的生物学应用;Shirley Tang教授介绍应用碳纳米材料实现组织增强支架;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周绍兵教授介绍利用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对肿瘤耐药性的研究;最后钱志勇教授介绍纳米生物材料在药物传输和组织再生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场以“纳米材料及表征”为主题的特邀专家报告由李轶教授和连天泉教授主持,张家靖教授、王训教授、韩一龙教授和张华教授分别对生物材料自组装及生物表征、亚纳米尺度材料的研究、利用胶体微球体系对材料相变的研究、以及新型纳米材料中的晶向控制做了精彩的介绍。随后朱美芳教授、王荣明教授、车仁超教授、王霖研究员与曾建荣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具有生物学应用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研究、双金属纳米材料稳定性的研究、利用洛伦兹透射电镜对斯格明子相变的研究、纳米材料的高压研究、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对胶体量子点体系结构的研究。

  第三场主题报告围绕“纳米能源与环境”主题展开,由聂书明教授与黄文裕教授主持,唐智勇教授、金松教授、康毅进教授、金荣超教授、麦立强教授、孙玉刚教授、刘锴副教授、韩建涛教授和路军岭教授分别介绍了MOF材料才能源催化方面应用方面的研究、纳米材料的电催化和其光电化学转化、催化材料的设计、金属纳米晶的研究与机遇、用于能量存贮的一维纳米材料、晶体形成机理的研究、纳米层状结构中界面应力引起的移动、利用对分布函数技术对硬碳可调控局部结构的探究、利用具有区域选择性的原子层沉积手段制备纳米催化材料。

  第四场特邀嘉宾报告围绕着“纳米创制与功能”的主题,由 John Wang教授与刘杰教授主持。胡征教授、褚良银教授、陈学元教授、王勇教授和钟海政教授分别对碳基纳米管和纳米笼在能源转化和存储中的应用、具有快速响应和高弹性的纳米智能水凝胶、镧掺杂荧光纳米探针的基础和生物学应用、新型纳米钙钛矿量子点的原位制备做了精彩的介绍。随后陈虹宇教授、钟新华教授、刘沂欣教授、颜清宇教授和李良教授分别介绍了通过纳米合成实现形貌的控制、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CdSe)13团簇的结构研究、具有增强电热性能的SnSe2纳米材料、以及增强光稳定性量子点的合成和壳层生长。

  中美纳米论坛创办于2006年,由中美两国的一批知名科学家发起,旨在为纳米科技领域的华人科学家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鉴于其“自由、高端、创新”的论坛理念和“大牛云集”的交流平台,其学术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已成为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为吸引和鼓励更多纳米科技领域的华人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和投身中国纳米科技进步,与国内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开展重大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推动纳米科技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