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火器时代后,古代战争中用来对付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盔甲渐遭淘汰,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身体防护装备的追求。于是,防弹衣做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出现了。
最好的防弹衣总穿在罪犯身上
枪、炮等火器出现后,对防弹衣最感兴趣的不是军队,而是罪犯,最有名的例子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那时,以内德·基利为首的一伙匪帮啸聚山林与英国维多利亚王朝作对。英国政府发出悬赏令,给每个匪帮帮众的人头标价8000英镑。为了在围剿中生存下来,基利将耕地用的犁缝缀在一起制造出几件简易防弹衣。这些防弹衣每件重达44千克,穿戴者虽然行动不便,但能有效防护自己的躯干、上肢和大腿。最终,基利和手下四大匪头被包围在一家旅馆内。尽管警察的子弹没有一颗能打穿他们的防弹衣,但手脚等防弹衣防护不到的地方却被乱枪打穿,终被警察抓获。
尽管基利的防弹衣效果不错,但沉重的钢铁穿上后行动非常不便,于是人们开始寻质轻柔软的防弹材料。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朝鲜摄政王兴宣大院君为抗击法国入侵,就曾命人用10层以上的棉花纤维制作出能防子弹的“棉质背甲”。1871年,美国海军入侵朝鲜江华岛时,缴获了一件“棉质背甲”并惊为天物,运回国珍藏在博物馆中直到2007年归还韩国。
1881年,美国物理学者乔治·古德法罗听说有个商人遭枪击后毫发无损,原因是他折叠起来放在胸口衣袋中的丝绸手绢挡住了子弹。经过6年的潜心研究,古德法罗终于写成一篇题为《论丝绸的防弹性》的论文,并开始尝试用丝绸纤维制作类似中世纪软铠甲的防弹衣。
接触到古德法罗的研究成果后,从乌克兰移居美国的年轻人卡兹米尔兹·齐格伦也开始探索软质防弹衣的奥秘。1893年,洛杉矶市市长遇刺后,齐格伦的第一件商用防弹衣也问世了。这款4层防弹衣厚约3.2毫米,全部由丝绸纤维制成,可抵御那个时代大多数低速子弹。为证明这件防弹衣的效果,齐格伦亲自穿上它在芝加哥做了一次试验,让一名枪手用左轮手枪近距离向自己射击,结果子弹全部被防弹衣挡下。
齐格伦试验后不久,一名波兰发明家也制造出同样质地的防弹衣并在实战中得到验证——从一名刺杀者枪下救了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一命。此后,丝质防弹衣名声雀起。尽管买这样一件“盔甲”在当时要花费800美元,但很多人都趋之若骛。当然,最大的买家是当时财大气粗的各大匪帮。
基利等人用犁片制作的防弹衣,上面的弹痕清晰可见
金属防弹衣“减肥”能防9毫米子弹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大公此行身穿丝质防弹衣,自认万无一失,但不料枪手向他裸露在防弹衣外的脖子连开数枪。曾救过西班牙国王性命的防弹衣这次没能护住斐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
据英军医疗部门战后的估算,如果士兵配发了有效的防弹装具,将有3/4的战场损伤能够得以避免。不过战前流行的丝制防弹衣防弹不仅防弹能力有限,而且价格昂贵,在战壕中容易变质,所以金属制防弹衣仍是军队的首选。
第一支正式装备防弹衣的是1915年英国军队。当时,英国陆军设计局研制出一种“护身甲”。这是一种重达9千克的钢丝马甲,虽然能起防弹作用,但重量太大,步兵穿上它,打仗很不方便。因此,“护身甲”主要配发给轰炸机飞行员,以保护他们在空中不受子弹或弹片伤害。为了吸取斐迪南大公遇难的教训,部分“护身甲”还附加了“脖套”,能保护穿戴者的脖子和肩膀抵御每秒约183米的高速子弹。
“龙虾甲”。
1916年,德国也为本国的军队正式配发了防弹衣。这种防弹衣由硅镍合金制成,由4块缝缀在一起的合金片组成,穿在身上状似龙虾,因此被称为“龙虾甲”。“龙虾甲”同样重量过大,很影响行军和打仗,德军只能把它发给卫生兵或很少移动位置的机枪兵。其间,美国制造出了防弹效率最高的防弹衣。这种由铬镍合金制成的防弹衣被称为“布鲁斯特护身甲”,可抵御“刘易斯”重机枪子弹,但重量高达18千克,很显然不适于步兵作战。
战争结束后,沉重、僵硬的金属防弹衣再次退出潮流,多层棉制或布制防弹衣再次大行其道。相比大战前的丝制防弹衣,棉制或布制防弹衣虽然效果有所不如,但胜在价格便宜。美国的许多黑帮成员纷纷购入,导致警方的小口径手枪或步枪在他们面前失去了作用,不得不改用威力更大的枪弹。
二战爆发后,军用防弹衣的需求重新高涨起来,防弹材料又回归金属。由于技术的进步,新式金属防弹衣的重量大大减轻。美军装备研究部门用各种材料试验后发现,锰钢是最便宜的单兵防弹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防弹衣重量仅为4千克,另外,研究还试制成功一种更轻的陶瓷防弹衣。但这两种防弹衣质地很硬,虽然防弹效果不错,却影响身体自如弯曲,因此还是无法普遍使用。
在美国研制出轻质金属防弹衣的同时,苏军也小范围装备了SN-42钢制防弹衣。这种防弹衣厚2毫米,重3.5千克,可抵御德军MP-40冲锋枪在100米外发射的9毫米子弹,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野战步兵来说,SN-42的重量还是有点大了。
苏军在巷战中使用的SN-42防弹衣。
比钢铁还坚韧的“凯夫拉”
二战末期,美国陆军开始研制非金属防弹衣,掀起了单兵防护装备领域的革命。当时,美军共开发出两种产品,一种是硬质塑料纤维防弹衣,性能虽好但重量超标,最终没有列装;另一种则为以柔克刚的尼龙防弹衣。
据说,尼龙防弹衣的灵感源自一则新闻:“纽约布鲁克林黑人区内发生一场枪战,一肉铺老板遭抢劫时与强盗对射。老板身中数弹却安然无恙。”原来,这位老板是个大胖子,厚厚的脂肪层帮他挡住了子弹。受这则新闻启发,科学家在研究防弹衣时开始从一味追求坚硬向以柔克刚方面下功夫,并发现12层特制尼龙纤维布可收到一定防弹效果。而朝鲜战争的实战表明,尼龙防弹衣的强度不足以抵御步枪子弹射击。上甘岭战役期间,身着防弹衣的美军面对志愿军冷枪手依然损失惨重,以致后来在潮湿炎热的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都不愿穿这种“鸡肋”。
20世纪70年代,终于出现了一种非常理想的防弹衣材料——“凯夫拉”。“凯夫拉”是一种软性纤维,既柔软如棉又坚韧如钢。据测定,它的强度是同等质量钢铁的5倍,密度仅为1/5。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新式防弹衣穿在身上,既柔软伸屈自如,又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由于用“凯夫拉”制作的防弹衣比尼龙防弹衣重量轻、防弹性能好,所以受到了许多国家军队和警察的青睐。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仅美国就有超过2000名警察在“凯夫拉”防弹衣保护下幸存。近年来多次局部战争的实例也证明,“凯夫拉”防弹衣确实是士兵们的“装甲卫士”。
据报道,曾有5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街头巡逻时遭遇手榴弹袭击。由于士兵们都穿着“凯夫拉”防弹衣,手榴弹在他们附近爆炸后并未造成死亡和重伤,只有未受防弹衣防护的上下肢受了轻伤。
“凯夫拉”防弹衣。
随着枪弹性能越来越先进,各国科学家也开发了一些特殊的防弹衣进行防范。
防电子防弹衣:
不仅能够防弹,还能捕捉来袭炮弹发出的信号,并在几微秒内处理产生干扰信号,使炮弹引信受骗上当,在距离目标几百米的地方提前爆炸。
蜘蛛丝防弹衣:
生活在拉美许多国家的一种名叫“金眼”的蜘蛛,吐出的丝有非常好的强度和弹性,是制作防弹衣的理想材料。美国军方正在对其进行研发,准备利用人工方法产生蛛丝,并采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丝纤维蛋白物,与蜘蛛丝混合后生产制作“蛛丝防弹衣”。
液体防弹衣:
2006年8月英国媒体开始报道剪切增稠液体防弹衣,之后不少国家进行研发,但并非在液体水晶中提炼出纤维,而是用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聚乙二醇里形成剪切增稠液体,之后将该液体灌输在凯夫拉织物间制作成剪切增稠液体防弹衣。 液体防弹衣的最大好处是因为其柔软而能制作全身防护的防弹衣。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发现,新型液体防弹衣的防弹效果高出普通凯夫拉防弹衣3倍以上。同时这种防弹衣的厚度比普通防弹衣减少了大约45%,更轻更小,穿起来更加灵活。
- 全新聚合物聚氨酯脲(PUU)打造新一代防弹衣 2017-10-17
- PBO纤维:做防弹衣的超级纤维 2016-12-12
- “蝙蝠侠”防弹衣望走进现实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