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年轻科学家及其所在科研单位对“杰青”“优青”等“帽子”的追求颇为热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以下简称“化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人才项目也是一类研究基金项目,不是一个人的学术头衔,对科学家学术水平的衡量还是要根据他真实的学术成绩。”
化学部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希亦表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作才是好成果。“高兴的是,现在我们对化学界科学成果的评价在回归正常。”
说起科研评价改革,化学部是当之无愧的先头兵。
早在2006年,科学界唯SCI论甚嚣尘上之时,化学部就明确提出了科技成果评价的“四个转变”——从注重论文数量向注重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转变;从注重锦上添花的工作向注重系统性研究工作的转变;从注重工作的一般创新性向注重原创性和科学研究价值的转变;从注重热门领域的研究工作向注重特色型、引领型工作的转变。
在陈拥军看来,这四点转变并没有硬性指标,但是通过在每年的评审会上反复强调,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传递的价值观在评委心中形成了一把标尺,为项目评审保驾护航。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通过这样的尺子,引导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做有品位的科学研究,形成群体与示范效应。”陈拥军说。
经过多年发展,科学基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才资助体系:从被称为科研人员“第一桶金”的青年科学基金,到1994年就设立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再到后来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等。
“青年基金资助率相对高,给了年轻人启动经费,‘优青’‘杰青’避免了年轻人跟资深科研工作者直接竞争。”张希认为,这样的人才资助体系为年轻人创造了安心工作的条件和氛围,让他们致力于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年轻人才选拔上,化学部也坚持四点要求:学术规范、学术工作的独立性、学术工作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以及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等。
“这样的引导非常重要。”张希强调,“知道适时终止原方向、开拓新方向是一个成功学者的必备素质。在导师的原有方向上继续工作,最多也只能和先进水平并行,很难超越。我们认为,年轻人超越老师的最好办法是开拓新方向,做不一样的研究。”
为此,化学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青年学者讨论会,倡导和鼓励他们敢于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今年9月20~21日,化学科学部会同政策局和数理科学部召开主题为“化学:主流之外的机遇”的双清论坛,面向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安全,鼓励更为广泛的自由探索,开辟更多新领域和新方向。
在日常管理中,化学部也在着力解决相关学科领域同质化和趋同性的问题,避免重复性研究。今年下半年,化学部开始资助领域的重组,调整学科布局,将传统的七大学科调整为八个,其中就包括对学科同质化发展问题的修正。
“不要只去追逐热点,给别人抬了轿子,最后自己什么也没留下来。我们正在引导科研工作者瞄准真正的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希望化学学科可以率先开创出中国人独创的科研领域。”张希说。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微流控 2024-12-17
- 南京大学张晔团队诚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10-14
- 北化大徐福建教授等39名学者拟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最高资助1个亿) 2018-12-19
- 2018“材料与未来”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工研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宁波举行 2018-07-09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2017“材料与未来”青年科学家论坛召开,众多高分子专家学者出席 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