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难题是什么?
2016-12-07  来源:科技日报

  教育部日前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这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在高校形成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

  教育部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要在2016年12月底前,其他高校在2017年3月底前完成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制度、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

  那么,在高校科研人员看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难题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分享?对《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的相关建议是什么?记者采访了相关高校的科研人员。

瓶颈 重论文轻技术 重研究轻推广

  在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姓胡的教授看来,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难题是:“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还是在考虑如何通过单位的考核。比如,主持了多少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得了什么奖,出了几本书,发表了多少SCI文章,文章引用了多少次等。而课题的针对性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技术还不太成熟,没有多少成果能真正走出实验室。”

  “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许多企业都想通过挖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山寨一些科研单位的技术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却不愿意花钱引进技术;而科研人员专长是科研,不善于和企业谈判,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平台帮助科研人员实现成果转化。”他说。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的朱清科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担忧:“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及人才等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重论文轻技术,重研究轻推广,特别是过分强调了SCI收录论文的重要性等,导致许多科技工作者及老师和研究生不够重视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

  “由于上述原因,有些研究项目针对技术问题关注不够,因为有些技术问题的研究突破可能对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不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不一定能发出高水平论文。有些科研课题不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项目设置没有做到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不接地气,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没有机会立项研究。”他说。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彭新生多年来和企业合作研发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广受市场关注。问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的难题时,他认为:很多科研人员过于追求高、精、尖标准,忽视了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的脱节导致了生产工艺过于复杂,生产成本过高,难以产业化,结果是无法吸引企业投产。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有一些新的发现,首先想到的是去发表科研论文,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保护,这在后续研究及成果转化时很容易导致被动局面。”彭新生说。

经验 项目课题接地气 了解企业之所需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目前已经有科研成果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认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需要科研人员长时间地浸泡在生产一线,这样才能了解实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找出对策来,小试、中试、大试,逐步放大,使技术逐渐成熟。要使课题更接地气,切实做到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技术上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交钥匙工程”,还要把成本核算好。“还要多和企业的同行交流,多听他们的诉求,让他们相信技术的可信性。”他说。

  朱清科教授同样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成功推广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记者梳理了他的经验。首先,申请研究的项目要接地气,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中需要什么技术,分析研究该技术的理论或技术瓶颈是什么,分析解决该技术及其相关的科学问题,达到项目

  立项研究的可能,在研究过程兼顾论文发表与技术创新。其次,论文发表与技术创新要相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发表论文的同时重视技术研发,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第三,高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科研试验与成果示范基地。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攻克技术瓶颈。

  彭新生教授结合自身与浙江某企业合作研发的经历告诉记者,高校科研人员要了解企业所需,特别是广泛接触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科研力量相对单薄,可以充分利用大学里的仪器设备装备及专家人才优势,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这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要多接触社会,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看市场上有哪些产品,比较下他们之间的异同点,观察那些特性可以进行改善。

  “我们进行胶原蛋白研究时,发现胶原蛋白止血海绵有国内厂家生产,但临床上使用的微纤维止血胶原(粉)全部被国外企业垄断,售价昂贵。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生产该产品,推广到临床使用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彭新生教授说,这种想法最终使他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原蛋白海绵。

建议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从事应用研究

  关于如何《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中国农业大学胡教授建议:“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使科研人员放心开发、企事业单位放心使用原创成果;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应用性研究,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单位的承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学校考核不应该偏向某一方面;成立技术转化平台或机构,专门负责对接成果转化;对实现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实行一些优惠性政策。”

  朱清科教授则表示:“调整人才及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重视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推广;修正目前过分强调论文特别是强调SCI收录论文评价科技成果及人才水平的问题。”

  彭新生教授认为,《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为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他说:“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注意生产工艺的实用性。多去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管理,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生产成本。而国家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一些基础应用科研的投入。一些科研很有应用前景和价值,但是缺乏资金投入,最终导致无法进行下一步研发,半途而废,无法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最新动态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