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改革是高校快速发展的推进剂
2016-04-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实验室作为大学的心脏,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的重任,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石。以往,高校实验室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首先,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落后。美国高校实验室实行的是独立自治的管理体制,实验室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互不干涉,这样避免了因权责不明或跨级越权而产生的麻烦;日本高校实验室实行的是二级三层次管理体制,学部和学校管理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服务,这样有效地提高了使用率;而我国实行的是上下级直属关系的管理模式,这样导致权力责任过于集中,容易产生隶属矛盾的问题。
第二,产权关系导致实验室建设重复浪费。我国高校实验室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的三级管理体制,产权归学校,管理归学院,使用权归实验室,专属特征明显。由于建设经费的多头管理和封闭使用,导致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队伍不完善导致实验室服务质量低下。国外实验室通常建设有一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队伍,技术人员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我国高校实验室角色分配松散,较少配备专职人员,往往由任课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和管理,学术重担导致其不能全身心投入,而雇员制实验员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更像是仪器设备的保管专员,而不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管理专员。
为了破解实验室困局,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改革:
首先,实施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科学调控资源配置。根据“量有为用,量需调控”的原则,优先考虑教学和科研发展需求,保障基础,对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平台、项目及人才引进等政策予以倾斜。通过有偿使用,可以促使教师释放“可用可不用”的资源,供学校总体调控;通过调控,厘清教学型和科研型实验室的空间、仪器设备等资源;通过厘清,学校总体协调实验室空间,为新引进人才保障实验室等硬件条件;通过保障,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树立“多功能、集约化”建设理念,提高使用效益。为突出特色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应全面统筹学科资源,实施优先发展策略,改变实验室越多越好、越全越好的陈旧观念,学习国外知名实验室的建设经验,突出“精”和“巧”,使实验室做到“一室多用,分时复用”,节省空间和经费,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资源的整合共享。
第三,引入网络预约系统,促进管理智能化、透明化。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断完善,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预约方式,它将解决设备管理人员人工接受预约、安排和费用结算的现状,通过网上预约系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设备维护和测试分析上,改善因信息渠道不畅通,影响设备开放共享使用的状况,以及因预约先后、登记错误或费用计算引起的纠纷等问题,确保委托人员“有需而约,约则有用”。同时,用户可以通过预约系统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该评价与人员劳务补贴直接挂钩,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可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形式,放置在网站系统,供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通过实时录播系统,将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同步播放到教室,供学生熟悉操作程序,理解实验目的和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在保证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实验教学考核,严格把关,避免形式主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第五,加强实验室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薪酬待遇,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发展稳定的队伍。可将其划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辅助人员四类,邀请知名教授承担部分实验教学课程,聘请热心实验室建设的中青年教师兼职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设置实验管理专职人员,协调实验课程、仪器设备的使用安排;聘任部分优秀研究生作为实验辅助人员,协助管理实验室具体事务。
第六,加强软实力建设,凝练实验室文化品质。实验室软实力是指实验室所拥有的一切精神性力,它包含精神、制度、环境三个方面。精神文化表现在实验室的治学理念、发展战略、价值观念,制度文化表现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环境文化表现在工作环境、建筑风格、学术氛围。因此,实验室需要挖掘治学传统,培育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实验室文化,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精神;破除陈旧制度,坚持合理制度,不断创新制度的措施、方法和条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环境建设,集中展示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研究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体现实验室特色,增强软实力的感召力,从而吸引汇聚社会多方资源,推动实验室跨越式发展。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献计献策,充分挖掘实验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潜能,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
首先,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落后。美国高校实验室实行的是独立自治的管理体制,实验室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互不干涉,这样避免了因权责不明或跨级越权而产生的麻烦;日本高校实验室实行的是二级三层次管理体制,学部和学校管理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服务,这样有效地提高了使用率;而我国实行的是上下级直属关系的管理模式,这样导致权力责任过于集中,容易产生隶属矛盾的问题。
第二,产权关系导致实验室建设重复浪费。我国高校实验室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的三级管理体制,产权归学校,管理归学院,使用权归实验室,专属特征明显。由于建设经费的多头管理和封闭使用,导致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队伍不完善导致实验室服务质量低下。国外实验室通常建设有一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队伍,技术人员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我国高校实验室角色分配松散,较少配备专职人员,往往由任课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和管理,学术重担导致其不能全身心投入,而雇员制实验员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更像是仪器设备的保管专员,而不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管理专员。
为了破解实验室困局,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改革:
首先,实施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科学调控资源配置。根据“量有为用,量需调控”的原则,优先考虑教学和科研发展需求,保障基础,对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平台、项目及人才引进等政策予以倾斜。通过有偿使用,可以促使教师释放“可用可不用”的资源,供学校总体调控;通过调控,厘清教学型和科研型实验室的空间、仪器设备等资源;通过厘清,学校总体协调实验室空间,为新引进人才保障实验室等硬件条件;通过保障,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树立“多功能、集约化”建设理念,提高使用效益。为突出特色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应全面统筹学科资源,实施优先发展策略,改变实验室越多越好、越全越好的陈旧观念,学习国外知名实验室的建设经验,突出“精”和“巧”,使实验室做到“一室多用,分时复用”,节省空间和经费,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资源的整合共享。
第三,引入网络预约系统,促进管理智能化、透明化。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断完善,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预约方式,它将解决设备管理人员人工接受预约、安排和费用结算的现状,通过网上预约系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设备维护和测试分析上,改善因信息渠道不畅通,影响设备开放共享使用的状况,以及因预约先后、登记错误或费用计算引起的纠纷等问题,确保委托人员“有需而约,约则有用”。同时,用户可以通过预约系统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该评价与人员劳务补贴直接挂钩,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可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形式,放置在网站系统,供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通过实时录播系统,将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同步播放到教室,供学生熟悉操作程序,理解实验目的和意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在保证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实验教学考核,严格把关,避免形式主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第五,加强实验室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薪酬待遇,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发展稳定的队伍。可将其划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辅助人员四类,邀请知名教授承担部分实验教学课程,聘请热心实验室建设的中青年教师兼职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设置实验管理专职人员,协调实验课程、仪器设备的使用安排;聘任部分优秀研究生作为实验辅助人员,协助管理实验室具体事务。
第六,加强软实力建设,凝练实验室文化品质。实验室软实力是指实验室所拥有的一切精神性力,它包含精神、制度、环境三个方面。精神文化表现在实验室的治学理念、发展战略、价值观念,制度文化表现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环境文化表现在工作环境、建筑风格、学术氛围。因此,实验室需要挖掘治学传统,培育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实验室文化,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精神;破除陈旧制度,坚持合理制度,不断创新制度的措施、方法和条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环境建设,集中展示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研究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体现实验室特色,增强软实力的感召力,从而吸引汇聚社会多方资源,推动实验室跨越式发展。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献计献策,充分挖掘实验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潜能,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之江实验室马志军、清华危岩《Adv. Mater.》:具有长期生物相容性的可植入生物电极 - 液态金属柔性纤维织物 2025-01-15
- 黄渤海实验室/兰州化物所马延飞、吴杨 Small:具有季节适应性的热管理电控智能窗 2024-11-11
- 黄渤海实验室吕阳、姬忠莹 Mater. Horiz.:基于碱诱导分子聚集策略快速制备复杂管状水凝胶结构 2024-11-08
- 诚聘教授、副教授 -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 2022-05-02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刘遵峰教授拟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02-14
- 苏州大学张克勤教授、廖良生教授、卓明鹏副教授 Sci. Adv.: 用于高性能热管理和高效电能输出的大面积辐射调制热电织物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