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出版《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探寻中国科研未来发展
2015-11-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11月26日,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国际出版公司,拥有《自然》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布了《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白皮书从科研资助、科研实施、科研传播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了解中国科研人员的经历和需求,探寻中国科研未来的发展方向。
白皮书写道,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约1.33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中国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在2014年达到24.5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
调研结果还显示,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研不端的程度与国外大致相同,但也有差不多比例的人认为中国的情况更严重。但91% 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研机构应在发现、防范和惩罚不端行为方面加大力度。
自然出版集团称,白皮书的内容基于今年五六月间对中国各地多个科研院所超过1700名科研人员采访和调研。受访者涵盖生命科学、化学科学等四大类学科,他们均曾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人才从外流到“海归”
白皮书首先将科研的核心资源——科学家作为关注点。调查显示,推动我国科研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回归。近年来,有大批科学家从海外归来,并且这种“海归”模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根据接受调研的科研人员的数据显示,有85%的人计划5年之内回国,他们出国主要是为了开阔研究视野和增加经验,而不再单纯为了更高的薪水。
白皮书认为,这种“海归”的趋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研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科学家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和对国家未来不断增强的信心。
另外,鼓励海外人才回国的“千人计划”政策,也是增强中国科研实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引进许多资深科学家。例如,清华大学引进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的华人科学家潘建伟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洋科学家回国,他们带回了专业知识以及更具国际视野的科研文化和实践,使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成了“人才流入”。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和近1/2的问卷调查回复者,都是在这一波海归浪潮中回国的。
“编制”致使科研技术人员短缺
白皮书认为,要让这些科学家有更大的发展并留住他们,就需要实施相关政策和资助计划,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解决其担忧的问题。为了对此有更好的了解,白皮书调查分析了科研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即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和科研传播。
其中,关于科研实施阶段的调查发现,虽然中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在回复问卷时,许多科学家却苦于缺乏博士后研究员和实验室技术员。这与西方博士后过剩的情况正相反。
“技术员其实通常只需要硕士就够了,但学校都要求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拿到编制,而这就将一些本来够格的硕士研究生排除在外。但博士生往往都更倾向于做讲师或是研究员,而不愿意做技术员。技术员在体系里不受重视。这是一个难题。”来自西安的一位学术带头人在访谈时说。
作为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博士后能让学术带头人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还可以在指导年轻学生和员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可以在研究工作中使用各种复杂的设备和技术。白皮书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建立一个均衡的人力资源结构,如此才能使科研回报最大化。
另外,撰写论文通常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步。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每周要花一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撰写论文,有些人甚至要花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写作论文。来自上海的一位学术带头人就表示,“大学里的论文写作课程,我感觉没有起到效果,基本上还只是关注语言问题,并没有解决逻辑结构问题”,对于缺少论文写作培训的问题,也在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中有所显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认为,中国科研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白皮书中的一系列建议和解决方案都基于第一手的广泛调研,目的是帮助中国科研在转型过程中更加成功。如果科研部门对此加以完善、细化和实施,中国就不仅有机会成为科研强国,更可以建立一种深厚的创新文化,确立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白皮书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具体内容可以到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turning_point_cn.pdf进行下载阅读。
白皮书写道,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约1.33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中国 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在2014年达到24.5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
调研结果还显示,五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研不端的程度与国外大致相同,但也有差不多比例的人认为中国的情况更严重。但91% 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研机构应在发现、防范和惩罚不端行为方面加大力度。
自然出版集团称,白皮书的内容基于今年五六月间对中国各地多个科研院所超过1700名科研人员采访和调研。受访者涵盖生命科学、化学科学等四大类学科,他们均曾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人才从外流到“海归”
白皮书首先将科研的核心资源——科学家作为关注点。调查显示,推动我国科研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回归。近年来,有大批科学家从海外归来,并且这种“海归”模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根据接受调研的科研人员的数据显示,有85%的人计划5年之内回国,他们出国主要是为了开阔研究视野和增加经验,而不再单纯为了更高的薪水。
白皮书认为,这种“海归”的趋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研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科学家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和对国家未来不断增强的信心。
另外,鼓励海外人才回国的“千人计划”政策,也是增强中国科研实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引进许多资深科学家。例如,清华大学引进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的华人科学家潘建伟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洋科学家回国,他们带回了专业知识以及更具国际视野的科研文化和实践,使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成了“人才流入”。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和近1/2的问卷调查回复者,都是在这一波海归浪潮中回国的。
“编制”致使科研技术人员短缺
白皮书认为,要让这些科学家有更大的发展并留住他们,就需要实施相关政策和资助计划,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解决其担忧的问题。为了对此有更好的了解,白皮书调查分析了科研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即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和科研传播。
其中,关于科研实施阶段的调查发现,虽然中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在回复问卷时,许多科学家却苦于缺乏博士后研究员和实验室技术员。这与西方博士后过剩的情况正相反。
“技术员其实通常只需要硕士就够了,但学校都要求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拿到编制,而这就将一些本来够格的硕士研究生排除在外。但博士生往往都更倾向于做讲师或是研究员,而不愿意做技术员。技术员在体系里不受重视。这是一个难题。”来自西安的一位学术带头人在访谈时说。
作为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博士后能让学术带头人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还可以在指导年轻学生和员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可以在研究工作中使用各种复杂的设备和技术。白皮书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建立一个均衡的人力资源结构,如此才能使科研回报最大化。
另外,撰写论文通常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步。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每周要花一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撰写论文,有些人甚至要花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写作论文。来自上海的一位学术带头人就表示,“大学里的论文写作课程,我感觉没有起到效果,基本上还只是关注语言问题,并没有解决逻辑结构问题”,对于缺少论文写作培训的问题,也在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中有所显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认为,中国科研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白皮书中的一系列建议和解决方案都基于第一手的广泛调研,目的是帮助中国科研在转型过程中更加成功。如果科研部门对此加以完善、细化和实施,中国就不仅有机会成为科研强国,更可以建立一种深厚的创新文化,确立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地位。
白皮书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具体内容可以到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turning_point_cn.pdf进行下载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10-14
- 天大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08-27
- 2024年全国高分子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举办(第二轮通知) 2024-04-26
- 东华大学沈明武/史向阳ACS Nano:脑内递送仿生含磷树状大分子/抗体纳米复合物用于调节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胶质瘤免疫治疗 2024-03-28
- 深圳大学刘洲 Nat. Commun.:通过自然蒸发构筑多区室凝聚液滴细胞模型 2024-02-09
- 天津大学李立强-陈小松课题组《Nat. Commun.》:大自然的精巧设计 - 有机半导体内的痕量氧掺杂 2024-01-27
- “自然指数”反映中国科研进步,但并非唯一评价指标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