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08-03-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胜利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路甬祥说,此次院工作会议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大会,是一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大会,是一次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大会。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将会有力地推动中科院创新三期后3年的工作,有力地促进重大创新成果的培育和产出,有力促进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建设。
 
    路甬祥结合与会同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五点意见。他强调,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科学的春天”30周年和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0周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相互依存日益增加,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人类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能源、资源、粮食价格高企,全球气候变化倍受关注,人类社会必须向可持续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向过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的核心,成为支撑与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主要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任重而道远。
 
    30年前,中国科学院为“科学的春天”的来临做出了重大贡献。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10年来,中科院锐意改革,勇于实践,遵循规律,不断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建设现代国家研究院所的新路子,那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练创新目标,立志攻关攀登;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创新队伍、激发创新活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调整布局、夯实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革新体制、创新管理;以创新跨越为目标,不断前瞻、谋划未来;以开放联合为手段,集聚资源、共同发展;以认知科学真理、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己任,端正科学理念、建设创新文化。在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联合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从而,实现了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中国科技创新跨越的难得机遇,必须清醒认识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解放思想,科学前瞻,开放合作,真抓实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路甬祥强调,必须认真学习,坚定信念,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紧密联系我国30年改革开放和我院改革创新的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陈旧思想观念,调整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布局,改革一切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已经落伍的体制机制,克服存在的主要不足,切实实现“六个转变一个提升”:一是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加速实现由模仿跟踪转变为自主创新、跨越引领。二是着力推动从实际存在的分散自由探索为主的研究方式,转变为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目标为引导,适应当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团簇集成、系统部署、交叉融合、相互衔接的研究方式。三是从学科分隔,基础、应用、高技术研发、转移转化相互分隔,研究所之间体制分隔,转变为开放联合、创新合作、充分发挥我院综合优势。四是要从实际存在的“重基础科学,轻前沿技术;重研究开发,轻应用转化;重高水平论文,轻重大实际贡献”的倾向,转变为注重前沿原创,注重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注重重大系统集成创新,注重转移转化,注重实质性创新贡献的观念和机制。五是推动我院以学科为背景的传统研究所管理体制,转变为适应各类创新战略目标和规律要求,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区域发展要求的网络式结构和多样化管理模式。六是推动我院从比较单调的资源来源结构,转变为以国家为主,地方、企业、社会、国际等资源来源多元集成的结构。七是推动我院人才队伍向进一步适应我院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学科、功能与年龄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持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从而,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我国我院特色的体制、制度和文化,实现我院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路甬祥强调,必须解放思想,科学前瞻,坚持从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与发展观出发,不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来审视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定位。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引领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从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看,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不同特点和价值取向,又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和特色。着力加强与前瞻部署大学很难做、企业还不可能做的研发工作。从我院社会功能的定位看,应是我国最新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的重要创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孕育者和促进者,科教结合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开拓者和创新者,科技界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者和带动者。
 
    路甬祥强调,必须求真务实,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我院改革发展创新。在明确我院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使学科结构、创新性质与功能结构、区域布局、人事结构、体制管理和创新文化做到“五个适应”:一是适应在全球经济环境中,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需求,提供系统科学认知和自主技术创新。二是适应当代物质、信息、生物、医药、心理认知、纳米、材料与先进制造、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固体地球、海洋、空天、数学、系统科学等科学技术前沿交叉、融合、快速转移、转化、发展的创新特点和规律。三是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应对全球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四是适应支撑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需要。五是适应当代科学伦理、创新文化演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演化。
 
    按照“加强战略研究,调整战略布局,加强科学咨询,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思路,在积极主动建议和承担国家、地方、企业重大创新项目的同时,持续开展战略研究,做好面向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路线图研究;推进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科学工程和跨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前瞻科技布局、重点核心创新单元和新单元建设;推进服务全国的e-Science,超级计算,遥感,数字信息,资源、生态环境监测、预报、修复、示范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仪器与方法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前沿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和高技术创新的紧密衔接与融合,加强转化型研发,构建院地、院企合作的转移转化网络,促进我院知识、成果、人才向企业社会转移转化,完善科技创新价值链;发挥我院学部和院部的综合优势,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唯实,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自主创新提供科学前瞻的咨询,为科学发展充实新的知识、观念与方法和技术支撑。
 
    路甬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根本,关系兴衰。必须认真总结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立足培养的方针。必须坚持按需引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必须立足于全球开放合作环境,自立于国际科技前沿,坚持将培养、凝聚基干队伍和促进国内外合作,引进国外智力结合起来。坚持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原则。必须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科学办院、民主办院、依法办院、以德兴院的理念,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要人事安排、事关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在酝酿、形成、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科技人员的意见。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以提高组织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我院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路甬祥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深刻认识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职责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在会议闭幕式上,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宣读了表彰2007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的决定和名单,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宣读了表彰首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的决定和名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分别为获奖者颁发奖章、奖杯和证书。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