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查尔斯-赛德伦高分子研究所(France’s Institut Charles Sadron)和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e)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将二进制数据编码转化为高分子聚合物,这种聚合物粗细仅为头发丝的六万分之一。
查尔斯研究所副主任让-弗朗索瓦·卢茨(Jean-Francois Lutz)在《自然·通讯》上发文指出,这项技术为未来实现纳米级数据存储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储存1ZB(等于10亿TB)数据需要大约1000千克重的钴合金硬盘,而采用卢茨的合成聚合物存储只需要10克的存储介质。
卢茨表示,聚合物数据存储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年左右,现在研究人员还只能将少量字节的信息合成到聚合物中,但卢茨对该技术寄予厚望,相信在未来五年他们能够处理千字节量级的信息。卢茨认为,聚合物数据存储技术发展路线图与数年前出现的DNA数据存储比较类似。
组装数据存储DNA的过程就像串起珍珠项链。研究人员将单体(A、G、C、T等四种碱基)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合成DNA。需要读取DNA存储的数据时,可利用质谱仪来对DNA进行测序。
与常规硬盘存用二进制码(0和1)存储数据不同,DNA由4种碱基组成(分别为G鸟嘌呤、A腺嘌呤、T胸腺嘧啶和C胞嘧啶),为G、A、C、T分别赋予二进制值(T和G=1,A和C=0),随后通过微流体芯片对基因序列进行合成,从而使该序列的位置与相关数据集相匹配。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DNA存储数据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已经能够编码10兆字节的DNA序列,并能够在数小时后对其进行解码。在此前播出的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中,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乔治?切齐(George Church)表示,其研究团队曾利用这种方法将他的著作拷贝了7000万份,而所有的DNA物质仅一滴露珠大小。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将这一技术用于大容量存储。 一滴露珠大小的DNA存储的数据量可达PB级别(1PB=1024TB),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存储上万年,因此相比于目前的存储介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这一技术面临的最大限制是时间。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要编码10MB(仅相当于一小段视频的数据量)的DNA需要数天时间,而解码读取这段数据也需要约8个小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在两到三年内,将编码、解码一部电影大小的数据所用的时间压缩到商用可接受的水平。
而卢茨则表示他研究的聚合物比DNA更适合进行数据存储,尽管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DNA是生物信息的存储介质,更适合生物环境,人工纳米合成环境与生物环境大不相同,”卢茨表示,“我们的想法是,化学能够提供比DNA更便宜、更方便的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