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4年高等教育丑闻及争议性事件盘点
2014-12-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多地迎来学费涨价潮

    今年9月,许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可能并不了解,他们所交的学费比高一级的师兄师姐们要多出不少。包括江苏、宁夏、浙江等在内的六省区纷纷上调了学费,少则涨一成,多则涨五成。

    各校普遍上调学费的原因是“限涨令”已到期。2007年,国务院要求“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如今限制时间已过,加之物价、人力等资本普遍上涨,办学成本增加,高校调高学费“何乐而不为”?

    虽说“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国家投入的经费相对充裕,但这百余所高校之外的各类院校却都是“缺钱”的。对于政府投入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学费是学校收入的一大来源。

    接受了学费涨价的既成事实,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关注这些收来的学费将被学校用在何处。人们所担忧的是,高校把本应改善教学的资金用于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开支、铺张浪费行为。近年来不时曝光的高校贪腐行为,也成为人们对学费上涨反应激烈,对高校抱有警惕心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教育市场化以来,高校办学是市场行为,价格调节也是市场中的常见现象和手段。人们之所以不理解,归根结底还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宣称市场化了,但归根结底还是被行政主导的“大手”紧紧抓住。而教育的性质又决定除了市场之外,必须兼顾公平。

    要希望人们理性冷静地看待高校上涨学费,还得从高校自身做起。如果平素没有丑闻,办学质量又能够经得住社会的检验,公众大概就不会对上涨学费如此敏感了。

“985”“211”存废之争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这样的行政化高校分类要被取消了?

    这大概是2014年最为乌龙的一条教育新闻。11月中旬,关于“985工程”“211工程”要取消的讨论可谓热火朝天。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内部会议上的几句讲话录音,属于媒体误读。随后,教育部官方微博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消息是误传,但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却着实热烈。随着对“985工程”“211工程”的利弊大盘点,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利益固化、行政管理等问题的诟病总算是有了一个契机可以畅快地表达出来。换言之,有的人未必真正对“985工程”“211工程”了解得那么清楚,但这是当前教育行政化管理最具象的标签,反对高校行政化的人自然而然地把这当成了最好的“靶子”。

    标签之下的就业歧视问题,是人们提起“985工程”“211工程”时最为不满的一点。在人才市场上,“非‘985’‘211’不要”的情况即使不出现在白纸黑字的招聘启事上,也往往存在于人事部门的人为筛选过程中。

    其次,在于这些高校对于教育资源的垄断。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拨付的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达到2647.69亿元,但其中的72%被112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瓜分,其余的2000多所高校只能分摊剩余的700多亿元。

    马太效应应当在注重公平、已经迎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领域内继续吗?关于“985工程”“211工程”存废的讨论表明,也许这是现实,但这绝不是人们希望见到的现实。以行政化思维主导高校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以“计划”的方式加以规划,和揠苗助长一样,都是不尊重规律发展的典型做法,即使暂时没有废除,日后也终将消失。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