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玉良卸任复旦大学校长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任
2014-10-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据“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消息,10月23日获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将卸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调任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简历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微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男,汉族,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奖。1986年,留学 (微博) 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度又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993年以后,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具有复杂拓扑链结构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间运动相关性的三项新的磁共振实验方法;运用自洽场及相分离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复杂链拓扑结构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及其临界动力学领域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发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并由此指导和解决了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中长期困扰产量和质量的破膜问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立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收集在专著《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中,深受国内学术界欢迎,对我国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150余篇次,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和“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荣誉。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三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许宁生简历

    1957年7月7日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于1982年在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英国Aston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工作,主要开展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了大面积金刚石及相关薄膜场发射特性和机制,发展了物理解释模型,并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在真空微电子源阵列的应用。研究了纳米冷阴极场发射的应用基础问题,发展了纳米冷阴极材料可控生长及电子源阵列制作的技术,并研制出新型纳米冷阴极原理型器件。研究发展了“金属一绝缘体一金属”微结构电子发射模型和印刷型冷阴极电子源制备技术。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成为英国物理学会(IOP)fellow,1999年创建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以第一完成人于2001年和2007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兼任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国际真空纳电子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科学通报》副主编,广东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3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