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海洋塑料的污染问题,二是抗生素危机问题。”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攻坚战”专题会场上,来自上海图书馆情报技术研究所的陈超代表谈到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前沿问题,他建议,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要在国际和全国的大格局中谋划发展的新招。
陈超说,国际媒体认为这两个问题即将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一样重要的环境问题,目前很多国际主流共识已经认同,这两个问题是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人类发明塑料以来,据有关的研究,地球上已经生产出83亿吨塑料,最后有63亿吨都成为塑料垃圾,而且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另外的79%被掩埋或者散落在地球上。
据联合国报告显示,塑料灾难已经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按照目前的生产和处理的速度,预计到2050年将会累计产品210亿吨的垃圾。英国科学家在“science“ 上提出“微塑料”,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学术界也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认为小于5毫米的纤维叫“微塑料”。特别危险的是吃的海鲜中都有微塑料的残留。这不仅对海洋生物已经造成了威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隐患也在研究过程中。
陈超说,2016年中科院发布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的抗生素污染与水环境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河流总体的抗生素程度较高。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这种环境污染与耐用造成的结果是耐药性。再过10—20年现有的抗生素可能很难以对付所谓的超级细菌。抗生素的研发跟不上细菌的变异和耐药性。
在陈超看来, 这两个问题大家看上去都很熟,好像是老声常谈,而且这几年国家层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十年前限塑令,但是越限越多。我们抗生素也有史上最严的限抗令等。但是抗生素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人用在临床,而是兽用、农用。我们是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国,虽然抗生素生产使用不是最大,但是据说临床和非临床占了全球总量的近一半。
“这样的前沿问题需要政、产、学、研、用一起加以研究、应对。” 陈超建议,要鼓励上海的大学、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很多监测手段以及参与的话语权,参与国际标准治理规则的制定。同时建议尽快启动立法方面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