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塑车间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注塑机26台,可加工各种复杂、精密塑料制品弹性元件
助力民族工业
“历时4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自主设计研发,今天终于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谈到港珠澳大桥桥墩橡胶隔震支座,7月7日,时代新材总经理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2013年,面对中、日等国内外9家厂商的激烈竞争,时代新材凭借自主研发的超高阻尼橡胶支座,脱颖而出,成为港珠澳大桥橡胶隔震支座供货商。
“港珠澳大桥地处复杂地质带,还面临台风、海啸、船撞等多重考验,为达到设计寿命120年、可抗八级地震要求,这种橡胶隔震支座可以将强烈震动产生的能量隔离、消耗,确保桥梁结构稳定,犹如‘定海神针’。”杨军介绍。
时代新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研制橡胶弹性元件,目前生产的系列产品上千种,除广泛应用在铁路上之外,还大量被铁路外采用。
走进硫化车间,记者看到,橡胶和金属,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材料,通过硫化这道工艺,将二者粘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弹性元件。
杨军指着一块刚完成硫化工序的弹性垫板向记者介绍,这块弹性垫板将应用在高铁钢轨下。高铁钢轨下如果仅用金属弹簧,机车10吨的压力可能会有9吨被直接反弹回去,就会对车辆产生极大震动;橡胶弹簧则可以将部分动能收缩成弹性能以及热能,将反弹力降至5吨甚至更低,从而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
这样的橡胶弹性元件,可铺设在轨道下面,还应用到列车车轮与车架、车架与车厢之间。高铁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能做到“水杯不洒,竖起的硬币不倒”,稳定而舒适,都离不开橡胶弹性元件的功劳。
目前,时代新材是全球唯一一家为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五大知名机车车辆制造商提供弹性元件的供应商,在美国轨道交通弹性元件市场占有率超过90%,是欧洲市场排名前三的供应商。
风电叶片:从“门外汉”到“霸主”
时代新材“玩转”弹性元件后,又一个“猛子”扎进了风电材料的“蓝海”。
“弹性元件产品已经高度成熟,触到了产业和市场‘天花板’,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杨军说,2008年,乘国家新能源政策的东风,依托自身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时代新材“牵手”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开发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从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方面一一攻关。
技术攻关顺风顺水,急转直下的市场行情却给了时代新材“当头一棒”。然而,能从简易厂棚孵出橡胶弹簧的时代新材,可不会轻易退缩。他们随即将目光转向适应于南方低风速的防冰冻、抗台风、轻量化等差异化叶片,寻求市场突破。
经过3年技术攻关,时代新材在国内率先研制出2MW 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一举通过了国际最高标准的静力试验考核。与国际上同类叶片相比,制造成本下降16%左右。
如今,时代新材成功跻身国内叶片领域前三强,抗台风、抗冰冻叶片技术全球领先;风电减振系统国内市场份额达80%以上,全球有5万多台在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装备了时代新材研制的减振系统。
在时代新材陈列室门口,有一面“专利墙”,从企业成立至今获得的1296项专利,被制成一张张颜色不同的小铭牌。“白色的是222项海外发明专利,金色的是221项国内发明专利,银色的是437项实用新型与设计类发明专利……”
小小铭牌,折射出的是时代新材务实和创新的精神。正是有这样的底气,时代新材才有足够的自信,在新型材料领域加速产品延伸。“十三五”期间,时代新材将重点实现PI膜(聚酰亚胺薄膜)和芳纶在技术和产能上的突破。通过这些战略项目推进,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汽车减振制品:全球布局内外开花
产品要多元化发展,市场更要多条腿走路。
2011年,时代新材“试水”海外并购。2014年,时代新材成功并购当时全球排名第三的汽车减振系统供应商博戈公司。这是一场被认为是“蛇吞象”的并购,尽管过程很艰难,时代新材却大有收获。
一方面,开拓了汽车减振降噪制品这一新产业。2016年,时代新材在汽车板块销售收入达55亿元,占据全年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在全球汽车减振降噪制品市场保持前三地位。
另一方面,时代新材因此轻松获得博戈在德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巴西等国的9个生产基地,全球资源平台有力支撑了时代新材轨道交通、风电产业在海外业务的拓展,提升了在全球范围获取、整合、共享资源的能力。
不断突破产业“天花板”
企业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产业“天花板”。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行业地位、规模效益在业内已是数一数二,再实现持续稳定的高增长,难度很大;在某一细分市场,产品需求终究有限,企业要寻求更大发展,必须有所突破。
时代新材发展壮大中,就是在不断突破产业与市场的“天花板”。
面对产业瓶颈,时代新材努力寻求新发展,始终围绕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工程化应用这一核心,坚持同心多元化发展:从铁路向路外,从橡胶弹性元件向汽车减振橡胶制品延伸。
满足新需求,持续创新拓展高分子材料领域,形成更高质量的有效供给,衍生出产业价值更高的高端产品;拓展新市场,加强全球产业合作,推动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在更广阔的市场释放新供给,从而实现业绩的跨越式增长。
当技术延伸和全球攻略叠加在一起,迸发出巨大能量时,产业的“天花板”自然就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