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十三五”时期,我国烯烃年均需求增长将从“十二五”的约6%降至3.5%~4%。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烯烃产业即将迎来原料和工艺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在日前在宁波开幕的2016中国(国际)烯烃大会上业内专家达成的共识。
烯烃产业:将迎原料和工艺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指出,虽然“十三五”时期烯烃的增速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市场基数庞大,增长的绝对值依然很大,预计到2020年国内乙烯、丙烯当量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800万吨、3800万吨。同时考虑到国际烯烃行业的竞争态势,产能增加的步伐也会放缓。
“在烯烃产能还将扩张的背景下,其原料和技术路线必将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态势。”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委会委员王玉庆指出,“可以预见,虽然未来低碳烯烃的生产仍将以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为主,但还要立足国内资源特点,合理引导丙烷脱氢和煤化工制烯烃(MTO/MTP)等新原料路线作为补充,同时密切关注生物质制烯烃工艺的发展。”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同。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共19套,产能总计77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共8套,产能总计395万吨,二者在全国烯烃产能中分别占比17.2%和8.8%。我国烯烃生产原料多样化、生产工艺三足鼎立的局面愈加明显。非石油基烯烃的发展已不容小觑。
白颐表示,“十三五”时期,石脑油蒸汽裂解工艺仍将占据烯烃生产的主导地位,但应优化其原料结构,提升装置的一体化利用水平。要积极布局海外轻质化乙烯原料资源,同时建议逐步淘汰小于30万吨/年的蒸汽裂解制乙烯落后产能。
“以石脑油为基础原料的乙烯生产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原料成本,烯烃原料保障存在着诸多变数。”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首席专家华炜指出,目前蒸汽裂解工艺中原料价格已占到总成本的75%~85%,因此提高乙烯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降低原料成本。途径主要有两点: 一是适当增加轻质原料比例,在新建装置和改造过程中,要从设计角度考虑提高装置对原料适应的灵活性,减少原料变化而导致的生产瓶颈。二是积极开拓市场,采购优质原料,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煤制烯烃是我国开创的特色工艺路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指出,煤制烯烃技术已在商业化工厂中得到了运行验证,可以说初步经受住了低油价的考验。但他同时提醒企业,在当前低油价态势下,煤化工企业应更多关注新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