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推广了7年,但大家到商场超市依旧会买塑料袋,这说明塑料袋有它的市场,大众是有需求的,我觉得相比"限塑",政府更应该做的,是加大对生产、使用生物质可降解塑料袋的支持,通过产品升级来解决污染问题,用现在最热的话来说,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昨日,在接受山东商报记者采访时,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告诉记者,塑料袋屡禁不止背后的关键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仍旧大量存在,而靠行政禁令很难抑制需求,“纸袋子不结实,布袋子价格高,塑料袋装得多而且一个才一两毛,性价比明显要高得多。”
唐一林告诉记者,自2008年6月1日,全国范围内执行“限塑令”以来,累计减少购物袋140万吨左右,但是,由于传统习惯的惯性,目前每年的使用量仍达到80万吨。
在唐一林看来,国家施行限塑令的目的,在于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量,以此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但在塑料袋短期无法被其他产品大量取代的背景下,政府应该从“堵”向“疏”转变,通过支持生物质可降解塑料袋的生产、推广,来降低普通塑料袋的使用量。
“我国每年生产各类塑料制品近8000万吨,以10%的生物质可降解塑料代替石油基等不可降解材料,每年可减少1600万吨石化资源消耗,24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近万亩的土地占用。”在介绍使用生物质塑料袋利好的同时,唐一林建议,为降低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国家应制定生物质塑料产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并设立单独的海关编码,提高生物降解塑料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对主要原料如木质素、PBAT等实行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