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黄文健研发“荧光探针”在手提式紫外光灯照射下会呈现荧光蓝色,可轻易凭肉眼分辨检测结果
近年不少食品被揭发加入甲醛,用来漂白和延长保质期。香港理工大学研发一种“荧光探针”,若食物样本含有甲醛,在手提式紫外光灯照射下,“荧光探针”会呈现荧光蓝色,轻易凭肉眼可分辨检测结果。“荧光探针”只需一小时便可以一次过检测十个食物样本,较传统逐次检测每个样本需时30分钟大为省时,成本更少于30元、较传统方法便宜九成。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运用一种透过金催化剂,结合含位阻大胺的树脂聚合物、甲醛和荧光炔烃的化学耦合,研发出一种针对性、高稳定性、能快速检测食物中的甲醛含量的“荧光探针”。
一次可检测十个样本
“荧光探针”的设计和操作简单,只需将已处理的食物样本、含位阻大胺的树脂聚合物、荧光炔烃和金催化剂放进器皿,在摄氏五十度加热一小时,再使用有机溶剂洗涤过量试剂。在手提式紫外光灯照射下,树脂聚合物表面会发出蓝色荧光。从蓝色荧光的强度可以得知食物样本中甲醛的浓度,凭肉眼可轻易分辨检测结果。“荧光探针”可以一次过检测十个食物样本,是即场食品安全检测和前线品质监控的理想方案。该项研究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进行。
负责研究的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黄文健表示,一般食物含有天然甲醛,如苹果有6.3至22.3ppm;冬菇有100至406ppm,而一般加工甲醛的分量较多,如食物验出的甲醛量超过天然甲醛标准,则很大机会代表被加工,市民进食后可能会出现敏感、中毒或致癌。
较原有方法便宜九成
黄文健续称,新方法一小时可检测10个食物样本,而原有的检测方法则需五小时,新法成本每次约30元,较原有方法便宜九成,准确度约为传统方法的八至九成,有助日后即场食品检测,解决现时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的局限。相关的学术论文最近于有机化学界权威杂誌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发表,而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提交申请的中国专利已通过初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