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日前正式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另据透露,国家能源局近期还将出台《关于有序开展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稳步推进煤制油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将重启暂停6年的煤化工项目。
煤化工项目虽然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但高耗能、高耗水、污染排放等问题也让其备受争议。为降低煤化工造成的大气污染、化解部分过剩产能、限制小规模初级煤化工项目上马,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发布实施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而在征求意见稿中被多省(区)列入的100万吨煤制甲醇和5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并未在《目录》中保留,这意味着此类煤化工项目将不得享受所得税、立项和审批等方面的政策红利。
在我国,煤化工普遍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6000万吨/年煤制甲醇产能、4100万吨/年煤制烯烃产能。而我国煤化工的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低于国际上80%-85%的合理幅度,甲醇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仅为45%-60%,80%的甲醇企业已出现亏损,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据了解,西部地区煤化工的产业链条短,下游产品结构单一,风险较大。虽然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受经济、水资源、技术等条件制约,煤化工产业层次仍较低、产业链较短,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如煤制烯烃项目的终端产品82%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煤化工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弱。
煤化工项目耗水多,且环境污染颇为严重。煤化工生产中转化1吨煤用于煤制油或煤制烯烃,需用水10吨-15吨,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每小时用水量为2000吨-3000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难以承载过多煤化工项目。
另外,煤炭在气化过程中会产生SO2、NOx、CO2为主的废气,以及废水和废渣。我国部分中西部富煤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大量的污染排放将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就目前的治污技术来看,几乎所有的大型煤化工企业都还无法真正实现“零排放”。近几年,我国的煤化工政策特别强调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并就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污染排放等提出严格的产业准入要求,这对煤化工企业来说挑战极大。
那么,今后我国的煤化工企业该如何发展?
一是积极谋划一批高附加值的煤基精细化工项目,鼓励开发前沿产品。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煤制油—煤制油深加工、煤—电—煤制烯烃及其下游产品、煤制乙二醇及其下游产品等产业链,推进煤化工向精深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搭建人才、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攻关,提高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设立前沿产品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尝试开发煤制芳烃、低质煤提质等高附加值项目,提升产业层次。
二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鼓励发展绿色煤化工项目,实现节能减排。制定一系列项目准入的绿色标准,如生产区绿化率严控在30%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100%等,并倡导企业严格遵守执行。鼓励企业构建煤—气—化—建材、二氧化碳—干冰—气体废料—冷媒—灭火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整合煤化工脱硫废弃物,积极开发化肥产业,就地消化煤化工产生的“三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企业在生产环节中推广应用干熄焦发电、煤气制甲醇、粗苯精制、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等多种工艺。设立绿色煤化工专项资金,对主动实施煤化工绿化优化工程、在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煤化工企业适当给予补贴以兹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