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吉利收购DSI之后,中国企业再度向世界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出手了,而且这次的目标相当大。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化工集团将以7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Pirelli),至此,这家作为意大利制造业标志之一的,担当着目前F1独家轮胎赞助商的世界第五大轮胎公司将落入中国手中。
3月22日,倍耐力的股东与中国化工集团签订正式协议。据一份声明显示,中国化工集团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了Camfin公司手中所持26.2%的倍耐力股份。此后,中国化工集团将以相同价格公开收购倍耐力的剩余股份。
据悉,收购倍耐力的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其现任主席(参配、图片、询价)为任建新。据悉,完成这次收购之后,中国化工集团将有机会接触到高档轮胎的制造技术,一方面这将提升集团利润,另一方面这也为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壮大自我的思路开始发生转变。
近年来,中国诸多汽车行业的企业将海外收购和发明创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东风大幅增持PSA股份,都是意图通过直接并购海外的成熟车企来得到更先进的核心技术的尝试。在“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宣告失败之后,中国企业并不死心,选择了通过并购来实现“弯道超车”的路线,意图通过海外并购、海外合作来攻克自身的技术难题。
起初,这些中国巨头们把重心放在了直接并购车企的身上,虽然有诸如吉利这样成功通过1完全收购沃尔沃而尝到了甜头的案例,但是其它的并购案例大部分都收效甚微。尤其是诸多央企,拿着人民给的大笔预算,在海外挥金如土,大肆并购,最后却啥都没捞着,反而成了替人还债的“接盘侠”。而且随着这几年来,自主品牌自身对整车的匹配能力已经有所提高,关键零部件替代整车匹配,成为了拦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新难关。它们意识到了自身真正的颈屏不但是整车的匹配能力,更是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于是改变了下手目标,将眼光投向了零部件巨头。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战略不一定能看好。
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经常缺乏事先明确的战略规划,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去海外并购是因为行业整合中出现了并购机会。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多数属于被动的行为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量,很多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不明确,最终变成了为并购而并购的结果。
另外,中国汽车企业过分注重并购成功与否,而对并购以后的战略整合考虑甚少。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意识到了部分风险,在海外并购前会就被收购企业进行详尽的财务尽职研究,然而对商业和运营尽职调查的重要性依然缺乏认识,忽略了对来自于当地政府、政策法规、劳工组织、供应商、客户结构、文化等潜在风险充分认识和评估。
此外,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是中国企业最陌生也是最头疼的一大难题。中外方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双方文化及价值观的不同及被收购企业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等因素都对海外并购整合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自身的运作能力、资源消化整合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比起不断并购,更重要的是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巨头对话,才能在诸如此类的并购之中真正掌握到主动权,从而取得关键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