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坐垫黑心棉一事经央视曝光后,关于汽车坐垫问题的投诉并不少见,不少车主表示,用过某些坐垫之后,身体会产生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皮肤过敏、呼吸系统不适等方面。一位车主无奈的说,哪怕在35度的高温天气,坐在自己的奔驰车上,不开空调也觉得“透心凉”。
汽车内饰材料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13年全年及2014年一季度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整合供应链,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为有实力的配套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一部分小规模企业为谋眼前利益,拿“黑心棉”当填充物,如“老鼠屎”一样,扰乱了市场。
汽车内饰“假自由”!
针对这一情况,原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郭秉臣表示,国内市场的汽车坐垫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聚氨酯合成革、丙纶热熔垫以及再生纤维制品。聚氨酯合成革产品因其弹性、环保性较差逐渐遭到淘汰;不添加粘合剂的丙纶热熔垫在生产过程中相对环保,价格适中,是目前汽车内饰市场的主导产品;利用再生纤维生产汽车内饰制品是一大发展趋势,其中利用白色涤纶经针刺工艺制得的坐垫性能较高,但成本也不低,因此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应用,而一些不良生产企业却伺机利用"再生纤维"这个头衔,毫无底线的使用"黑心棉"扰乱市场,为再生纤维汽车坐垫市场的发展添加了障碍。
纵观国际上的大规模汽车公司,其对内饰面料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遵循专门检测标准,而且有严格的认证程序。通常情况下,一种新面料要通过六个批次的连续测试,才能确定其合格及质量稳定,在正式生产中,仍须定期检验。而国内市场在质量认证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整个行业尚且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标准评价体系和规范生产的把控流程。尽管在2012年10月,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主导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个针对汽车坐垫的行业联盟标准《CAB1012-2012汽车装饰用化纤制品》,但这却只是一份等同于企业标准的联盟标准,不具有行政效力;2013年9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国率先发布了针对《编织类汽车坐垫》的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816-2013,标准中对编织坐垫的纤维含量、甲醛、阻燃性能、面料起球性能、PH值、色牢度、致癌物、异味、卫生等十几项参数都做了规范要求,然而,这份地方标准仍具有地域局限性,对河南省以外的其他省市同样没有行政效力。
如今,各大公司均按自己的标准执行。虽然各公司测试的项目内容相似,但有些测试设备、测试条件和方法各有差异。因此,整车厂忙于寻找可完成试验的测试机构和设备,评估操作方法的正确性,测试机构则在不停地消化各式各样的测试标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试验项目因没有相应的设备而无法完成。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测试机构在试验过程中出错,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无监管的行业现状让国内汽车座垫行业出现一种“假自由式”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陷入“假自由式”的自主节奏。
那么,标准缺失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问题?汽车内饰制造企业又该如何坎坷前进?
郭秉臣表示,行业标准的缺失,归根结底还是技术水平不够。技术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生产水平差距不大,标准设立工作就难以推进:标准制订的太高,会出现大多数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标准制订的太低,却又达不到规范市场的效果。
因此,要规范市场,首先要提升技术水平。汽车内饰织物是一种进入门槛高、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产业用产品,不是随意企业就可以涉足的,近期不会产生一哄而上的现象,因此,现有的汽车内饰企业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技术,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挤出市场。
“美国人重视基础技术,因此他们的工业得以发达,而国内企业都想高飞,却往往忽略掉最基本的技术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得不偿失。这就像高考,基础题答得好的学生成绩大多稳中有升,而心思在拔高题上的学生,成绩却经常忽高忽。”郭秉臣说道。
其次,深入宣传十分必要,通过网络信息、纸张文献、电视传媒等不同的方式让下游用户真正的了解某种材料。客户选用什么材料,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他知道这种材料有多好,而是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因此,行业内常常出现用某种材料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材料的“诡异”现象。
再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在行业中具备话语权的企业,应互相联合,首当其冲担当起制订车用内饰材料行业标准的重任,打破地域限制,制订符合整个国内市场的规范标准。“制订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标准成功地制订出来,距离其可以顺利推行,仍旧需要2~3年的时间。如果可以,成立一家专门的非织造汽车织物材料研究院,或许也可以加快车用内饰材料标准的制订。”郭秉臣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