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华中科大开发荧光成像新技术
2014-6-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荧光成像  树脂包埋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证实可利用它来使得淬灭的荧光蛋白分子发生化学重激活,实现树脂包埋荧光微成像。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2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 2014, DOI: 10.1038/ncomms4992)。
  华中科技大学的曾绍群和龚辉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生物医学成像、神经回路与蛋白质功能高分辨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研究。后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光学成像与神经信息学、数字生命与医学影像。
  树脂包埋(Resin embedding)是一项开发成熟的方法,被广泛用作为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基础工具。1949年,人们曾首次利用这一技术生成了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的超薄切片。树脂包埋组织具有良好的切片特性,帮助研究人员克服了对厚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面临的一些散射障碍。
  近几十年来,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使荧光成像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利用这一强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GFP附着到目的基因产物上以可见的方式标记出它们的表达,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和定位分析(延伸阅读:天津大学Nature Photonics刊文)。不幸的是,包埋过程中的脱水步骤及某些有机溶剂可导致水母GFP和其变异体,如广泛应用的EGFP和EYFP等发生猝灭,由此生成的弱荧光信号导致无法进行检测。这使得研究人员难于将树脂包埋方法与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优化包埋实验方案来改善树脂包埋程序中对于荧光的保护。尽管仍然存在猝灭情况,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对一些用于相关显微镜研究的树脂包埋培养细胞及小组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但这些方法难以用于处理厚组织块。目前研究人员对于树脂包埋程序的荧光猝灭机制仍然未知。此外,也不清楚是否可以成功保留标记结构。
  以往的一些研究团队曾在水溶液中系统地研究过GFP的一些特性。也曾在酸性、碱性和变性剂溶液中探究GFP的行为。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受到启发追踪了树脂包埋过程中GFP的行为。他们发现利用通常的包埋程序,大多数的GFP分子通过生色团质子化保持在一种非荧光状态,而未发生变性。在成像过程中利用他们称之为化学重激活(CR)的方法,可使这些GFP重新恢复荧光状态。相比于未处理样本,利用这种CR方法处理组织荧光强度增高了11.8倍。研究人员证实,这种CR方法能够可靠地保留树脂包埋组织中EYFP和EGFP的标记结构,实现对荧光标记组织块的荧光显微成像。
  由于树脂包埋和荧光蛋白标记是生物和医学广泛应用的两种技术,作者表示他们的这种CR方法为两种从前不相兼容的重要方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桥梁,并有可能在未来推动其他的研究领域,促成新的研究突破。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x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