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品的价格波动由于市场基础好,往往容易引起股价波动。近期氟化工行业亮点频现,再现2011年强复苏势头:R22由三月初的10000元/吨连涨两月,三、四月的涨幅分别达到18%和12%左右,短短两个月时间的累计涨幅超过30%。去商品化、气温回暖推升冷剂需求以及新环保法修订案通过,成为氟化工产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史上最严”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有助淘汰化工行业落后产能,减少市场供应量,提振产品价格。在涨价因素刺激下,氟化工板块有望复制镍股票的强劲上涨。
氟化工复苏势头强劲
虽然年初行业人士为2014年氟化工市场走势做了悲观的定调,但今年以来我国氟化工行业亮点频现:整个产业链从R22到甲烷氯化物开始涨价,其中R22和三氯甲烷都创了2013年以来的新高。R22一季度累计涨幅达20%,4月以来的涨幅也在10%以上,2月10日至5月10日的累计涨幅达到34.19%;聚四氟乙烯PTFE三月中旬企稳,结束阴跌走势,近期提价明显;萤石分片区抱团取暖,价格小幅上行;HFO-1234yf获欧盟最终认可,开启全面推广。
分析人士判断,随着将近3年左右的深度调整,氟化工行业进入复苏早期阶段。R22的去商品化和制冷剂需求提升,加之成本面强劲支撑、行业销售旺季到来,商家对后市多看涨。R22虽然属于限制淘汰类制冷剂,但仍是主流市场R410A新型制冷剂的关键原材料。未来R22去商品化是趋势,但以R22为基础的整个制冷剂的市场规模并不会萎缩。天气因素是制冷剂涨价的一大动力,近期各地气温开始回升,氟制冷剂迎来传统旺季。随着空调需求逐渐升温,贸易商囤货意向增强,国内厂家纷纷开始试探性上涨。
国内R22产能中,受监管的大厂约70万吨,另外有10万吨左右的小厂装置。业内人士认为制冷剂需求能够维持35万吨以上。而随着聚合物市场的规模扩张,预计将形成20万吨左右的需求拉动,如果小厂商能够得到严格监管,预计氟化工行业将逐步恢复。
产业链上游原料甲烷氯化物供给收缩,主要原因是有机硅配套装置开工负荷难以提升,四氯处理成本提高,2014年一季度东部地区部分装置检修。预计甲烷氯化物仍处于收缩和价格恢复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是中国履行蒙特利尔条约的第一年,首当其冲就是R22产能和消费的削减。R22不但是国内应用量最大的制冷剂产品,还是氟化工下游多种重要产品PTFE、HFP、FEP的基础原料。目前,国家还未出台淘汰R22的具体操作措施,一旦出台,R22将面临严格生产和销售监管。届时,没有配套下游生产的R22装置将逐步关停,不但可提振国内R125、R32等环保制冷剂的消费,同时欧美R22需求将出现较大缺口。目前来看,R22的景气爆发行情可期,只待国家具体操作政策的“东风”。
新环保法刺激化工产品涨价
4月24日,环保法修订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以高票通过。新的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有环保专家认为,修订后的环保法有可能成为现行法律里最严格的一部专业领域行政法。
据了解,与现行环保法相比,修订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首次将生态红线写入法律,进一步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的责任,通过按日计罚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此外,环保法修订案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作为环保敏感行业,新法实施所带来的监管环境趋紧,无疑将对整个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工市场产生提振作用。
一是敏感产品销售价格适度提高。新法所产生的法律威慑力和巨额违法处罚,足以让生产企业不敢再像以往那样将违法偷排视为儿戏。为此,生产企业要维持生产就必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而保证其正常运转也得不间断地投入资金;其所发生的费用最终要转移到产品之中,这无疑会提高产品销售成本,抬高产品价格。
二是自发性去产能化作用明显。在新法环境下,即使没有外部力量的督促,生产企业也要全面审慎衡量自身的装置水平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违法成本与产品收益做出理性比较,进而做出明智的取舍。这种情况下,一些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自然就会主动退出,自然会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三是促进产品价值回归。由于新法能够产生淘汰落后产能的积极作用,减少市场供应量,因此也就减轻了市场竞争压力,使产品价值得以回归。比如,2013年5月环保部下发《关于开展草甘膦生产企业的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对国内草甘膦行业的全面环保核查。受此影响,国内草甘膦市场迅速复苏,产品价格由先前不足2万元一路稳健攀升至目前的4万元左右,很快实现了翻番。如果新环保法实施,其产生的整肃作用会更大更强。
业内认为,史上最严环保法获通过,对整个化工行业来说影响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重污染行业无序产能扩张。目前,北方地区为数众多的化工民营企业整体开工水平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对于环保不达标企业责令整改,甚至直接“封停”,长期有利于整体化工行业朝向节能、绿色环保、高新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中央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基调。具体来看,新环保法对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子行业龙头明显受益,短期对于中小型化工企业利空明显,尤其三高行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