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塑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南塑料再生行业举步维艰夹缝求生
2014-5-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海南塑料  再生行业

      新鲜的塑料原料,可以生产成矿泉水瓶;在回收利用后,又可以生产成农用地膜;被回收利用后,还可以生产成塑料桶;再次被回收利用后,仍可以生产成育苗杯或太阳网……可以回收再利用,是塑料这种合成材料的最大优点,在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为种种限制,海南省的塑料再生行业正处于举步维艰、夹缝求生的尴尬处境。

   “绿保”之忧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琼华村的海口绿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堆积如山的矿泉水瓶碎片正在等待回炉再生。记者在车间看到,这些被废品回收点破碎后的塑料瓶,被生产线设备洗净后,再经过高温消毒,就可以直接进入成粒车间生产成塑料颗粒,以便今后的再加工。

      “这些就是不错的塑料生产原料,只不过因为是废旧塑料生产,所以不能再用于制造矿泉水瓶等食用塑料产品。”该公司执行董事范敏告诉记者,这些矿泉水瓶在回收后可以再生产成农用地膜和农药瓶等塑料产品。

      海口绿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商务部第二批全国再生资源建设体系的海南分拣中心,主要从事各类废塑料瓶、农药瓶、废渔网、废纸类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该公司在海口有20个回收加工点,三亚设有10个,其他市县有22个加工点,全省共52个加工点。全年可回收加工废农药瓶、渔网等塑料约l0000吨,占海南废旧塑料回收市场份额30%。

     “矿泉水瓶回收是公司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可回收瓶类8000多吨。”范敏介绍,目前全岛一年约产生24000吨废旧塑料瓶,他们公司回收了超过三分之一。而这类塑料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率仅为3%左右,所以这块的资源再生可以为社会创造很大效益。

      作为海口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尽管绿保公司在海南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颇多建树,却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原材料和人工费上涨都不说,用地是困扰我们这类企业最为实际的困难。”谈及企业处境,范敏说,塑料再生因为需要堆放废品的原因,占地需求很大,而绿保公司是租用的琼华村集体土地流转用地,虽然租期的20年才过去了9年,但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该公司所处的海秀路路段将来极有可能面临拆迁等问题,而且目前我市市区内正在进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外迁。而我市乃至海南省又都没有规划过该类企业用地,所以今后一旦面临拆迁,企业将何去何从?

   “明达”困境

   在海南乐东黄流镇,乐东明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座废旧塑料堆积场里,如小山般高的矿泉水瓶难以计数。公司总经理潘明明告诉记者,旧矿泉水瓶回收价格一般是一毛钱2至3个,而因为没有工人,光这个场地里就已经堆积了上百万元的瓶子。

   “去年的工人工资是三四千元一个月,今年工人又提出要再涨两百元,不然回家过年后就不来了。”潘明明无奈地说,这几年工资不断上涨,而再生塑料这个行业本来就利润不高,再加上废品收购价也在上涨,所以这个厂因为没人上班暂时停产了。

      废品收购价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以回收农用地膜为例,今年的回收价为2000元每吨,而在三四年前才每吨千元左右。再加上近年来租地价格不断上涨,而塑料堆放需要很大场地,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明达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营回收加工农用大棚膜、地膜、肥料编织袋、喷灌带等,每年回收加工约5000吨。该公司仅在乐东就有3个回收加工点、5条生产线,回收的废旧塑料占乐东全县的50%以上。回收加工后的成品塑料颗粒,公司员工称为“二料”,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在行业内销售。而该公司在海南三亚设的工厂专门生产“潘塑”牌地膜和喷灌带,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专门供应三亚、乐东等地的农户。

      “我们这个行业还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场地。”潘明明说,他在三亚的厂正面临征拆搬迁,刚投产几年就要搬迁,投资难以回收是个问题,而现在要找到新的生产场地建厂也是个很麻烦的事。近期,他正在乐东寻找合适建厂的土地。而按照明达公司的发展规划,除了乐东、三亚、定安和陵水的回收加工点和生产线外,还计划在其他市县设立回收加工点。

      “土地是建厂最大的难题。”潘明明解释说,首先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需要较大的场地,同时还有排污标准,而目前又没有相应的规划用地,所以说土地是制约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枷锁。

   废弃之痛

      塑料制品是构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元凶。实验数据表明,塑料中常用的聚乙烯(PE)在自然中的分解时间在200至300年,这个过程中,污染严重,同时,分解后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系造成的污染,现代研究及科技手段尚无法系统解决。

      海南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说:“说起农业污染,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农药、化肥、污水这些老面孔。近年来,农业污染又出现了一张新面孔———残留地膜。而海南是热带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对地膜等农用塑料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据海南省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海南省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分别为100万亩、120万亩、224万亩、240万亩、300万亩。海南的农用地膜多为黑色塑料膜,厚度在0.02毫米至0.022毫米之间,每亩地约需14.5公斤,按照2013年瓜菜种植面积300万亩计算,约需黑色地膜4万余吨。由于回收成本高,产值小,这些地膜仅有30%-50%被回收利用,仍有大部分残留于土地当中。有专家指出,残留地膜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袋,它无法降解,增加了土壤的不透气性,加上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使耕地面临严重的退化下降。

      从省塑料行业协会了解的数据表明,目前海南省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数量100余家,每年回收近4万吨。然而,从事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及加工的企业和人员虽然数量庞大但不稳定,主要以个体户为主,底层无业者为辅。

      相对应的是,海南省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废旧塑料制品未被回收利用,其中包括农用地膜约1.5万吨、农药瓶约5000吨,此外还有喷灌带、各类肥料袋、各类水果套袋、各类育苗袋、各类育苗塑料盘,以及各类工业、市政建筑、医药医疗、电子通讯、食品、旅游等行业和人们日常生活废弃的生活塑料制品约5万吨。

   变废为宝

      可以回收再利用,是塑料这种合成材料最大的优点。回收利用为处理废旧塑料垃圾开辟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道路。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重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研究工作,西欧国家废旧塑料回收率达9成。

      “只要回收利用得当,这些废旧塑料都可以变废为宝。”采访中,很多塑料再生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全社会应该给予重视。乐东明达公司总经理潘明明,就常以“拾天地之荒,净山河容颜”来自勉。

      潘明明告诉记者,他们的市场调查发现,三亚现有瓜菜种植面积约17万亩、花卉种植面积约5万亩,每年需要各类农用塑料制品约1万吨。他们公司一方面回收市面上现有的废旧塑料,另一方面将其重新生产加工,“变废为宝”后再供应市场,很好地缓解了市场需求。

      塑料加工行业为资源再生利用、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人士建议,海南省可以加快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形成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3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约束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网络。并且,可以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用塑料制品回收加工企业,带动周边地区废旧地膜及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在乡镇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方便农民交售;结合地膜补贴开展“以旧换新”工作。

   后记

       按照海南省发展热带高效设施农业的速度,本文中的很多数字每年还将增长。农用薄膜的使用量更是每年都在急剧增加,而残留在农田里的薄膜也不断增加。海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清除、回收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包装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回收难度大而且费时费力,要完全做到农用地膜回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农户和回收加工企业增加很多的工作。

       可喜的是,就在日前,海南省人大已经联合省农业部门对全省的再生塑料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准备推出专门针对农用地膜和塑料农药瓶的回收补贴。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li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