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塑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降解地膜的春天 治理地膜白色污染
2014-5-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降解地膜  白色污染

      4月26日于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生物高分子材料应用研讨会上,各领域专家及企业对如何利用地膜为农业带来福利给出了不同方案。随着今年中央电视台对地膜白色污染的报道,多年来为农作物抵御自然环境影响实现增产增收的地膜,累积的环境生态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介绍,中国地膜进入大面积推广已32年,成效显著,预计2015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地膜年销量将突破140万吨。但是,地膜残留污染渐趋严重,中国农科院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长期覆膜的农田每亩地膜残留量在5~15公斤。

   增加膜厚提高回收率

      农膜之所以造成生态污染,主要是回收不利。现在农民普遍使用的农膜非常薄,仅5~6微米,使用后的残膜难回收;其次自愿回收缺乏动力,强制回收缺乏法律依据;加之机械化回收应用率极低,残膜收购网点少,残膜回收加工企业耗电量大、工艺落后等因素,造成残膜回收十分困难。

      增加地膜厚度是提高回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成本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政府作为。目前农民愿意购买的是6微米的地膜,政府的标准是8-10微米,在甘肃,当地政府对增加部分补贴50%。此次论坛组织方深圳高分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文广透露说,根据其参与制定的国家地膜新标准,厚度要求是10±0.01微米,相比以前的5±3微米的标准提高了不少,对今后地膜的回收将产生重要推动。

   降解地膜推广需先解决三大问题

      除提高回收率外,开发可控全生物降解材料也是当前颇受关注的解决方案。张真和教授指,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组织开展了“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项目”,从2013年春季开始,计划连续进行为期3年的春覆膜试验。从现在的试验结果来看,参试降解地膜均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功能与增产作用,可有效解决超薄PE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存在降解进程不够稳定可控、成本过高、强度低难减薄三大问题,如能有效解决,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此外,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降水、阳光及土壤条件都不尽一样,农作物不同品种对阳光、雨水等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有专家建议企业结合这些因素,开发专用膜。

      张真和教授介绍说,尽管当前还面临诸多问题,但全生物降解地膜是彻底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理想途径。国家正在研究安排生物基降解地膜研发示范专项,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正在牵头组建生物基降解地膜产业联盟,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也正在进行生物降解地膜测试评价体系建设调研。

   企业:商机与风险并存

      降解材料企业早已嗅到商机,正在全力抢占这一市场。广东金发今年已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开展14万亩全国最大的生物降解地膜示范项目。广东益德也计划于今年在新疆开展示范。山西金晖兆隆PBAT降解地膜也计划在新疆进行试验。最早进入生物降解领域的德国BASF公司销售主管沈哲翬介绍说,其ecovio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在欧洲、日本已有应用,在中国主要在新疆、山东、湖北、云南、吉林和陕西等地进行应用推广。

      据金发科技提供的资料分析,目前可降解的地膜材料主要为三类:PE/PP光-氧降解类,但最终崩解的碎片在地下长期存在;二是淀粉基PE材料,剩余的PE碎片无法降解;三是PLA、PBS(A)、PBAT、PCL降解聚酯类,可最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其中,PLA价格较高,PBAT/PBS是当前比较适合的地膜材料。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宁堂原指,从近期来看,治理地膜白色污染需要回收和降解双管齐下,从长远来看,低成本、功能与作物需求同步的降解地膜是发展方向。深圳高分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文广也总结说,希望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个市场大蛋糕,但估计还需要数年才能实现大规模推广。不过,推广已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地膜带来的污染已使农作物开始减产。

      尽管降解地膜的商机诱人,但业内人士也感到担忧,由于现在降解地膜技术还不够成熟,企业在前期研发、试验、推广阶段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最终产品得不到市场回报,企业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希望政府能对这类环保事业更多支持。

      深圳高分子行业协会原名深圳塑胶行业协会,连续数年主办生物高分子材料研讨会,今年是第六届。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li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