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多数轿车的塑料用量已经超过120千克/辆,欧洲高级轿车塑料使用量达到150~250千克/辆。民族品牌轿车的塑料用量虽然仅达到80~100千克/辆,但却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增长。然而,塑料材质的挥发性物质却逐步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塑料是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聚合物,塑料制品会释放有毒化学物质,并且会保持一个长时间的挥发释放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毒物质的含量也会成倍增加。塑料材质的用量提升,引起了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担忧。
塑料在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硬质仪表板采用的塑料有PP、PPO、增强AS、超耐热ABS和ABS/PC等。软仪表板多使用ABS和改性PVC片材,经真空吸塑成型后放入模具中,再注射PU发泡而成。车门内板及前内护板等多采用复合板材,用APS或PP注塑成形的居多数,部分汽车内饰板采用织物。座垫及靠背基本上是由软质PU泡沫制成。方向盘一般采用自结皮半硬质PU泡沫塑料制成,它的包覆物多用PP、PU、PVC、ABS等树脂。车顶棚内衬基材一般用浸树脂的再生棉或玻璃纤维、聚苯乙烯泡沫材料板。填充材一般用聚氨脂或聚烯烃树脂发泡体。表皮材主要是PVC片材,同时逐年增加织物。
如今,购置一辆新车,车内绝大部分都会存在异味。这些气味主要源自配件材料、内饰材料以及粘合胶、涂料等。而这些材料分布在座椅、仪表盘、皮革、纺织品的各个角落中,甚至防撞填料、保温材料、橡胶、车漆等。在狭小密闭的车内,这些材料的挥发物可能包含甲醛、苯、甲苯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在无形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长期接触这些气体不仅能够引发头晕、恶心、咳喘、流泪、打喷嚏等不适症状,还可引起呼吸系统、肝、肾及造血器官的损伤,甚至存在诱发癌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儿童和孕妇,危害更大。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88%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关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汽车行业的相关标准正在逐渐推出,3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空气质量给出了指导性标准。虽然《指南》并非强制实施,但却为汽车厂家、消费者提供了参考性的标准,迈出了国内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制定的重要一步。
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改变汽车内饰大量排出挥发性毒害气体,需要从材料生产的技术源头做起。在生产加工高分子聚合物的过程,经常会使聚合物带上少量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会改变聚合物的性质,甚至成为健康隐患。这就要求技术进行升级,开发生产更为环保的绿色车用塑料,防止车内空气有害物质超标,减少车内塑料饰件毒素含量,确保汽车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指南》并非强制执行,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国家制定《指南》是为了给汽车厂家一个响应的时间。
此外,加强车用塑料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也是降低车内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措施。例如,延长塑料材质车用零部件的库存停放时间,以便增加污染物的挥发时间。或在材料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将多余的挥发性物质中和。
随着汽车向小型化、轻量化方向的发展,塑料在汽车上的用量日益增加,特别汽车内饰件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车用塑料挥发性物质的关注不断提高,是追求生活高品质的必然结果,也是有效促进车用材料的升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