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浙江化工企业兴起丙烷脱氢项目投资热
2012-9-2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化工企业 丙烷脱氢 有机化工

   日前,记者在浙江化企采访时了解到,浙江省内目前已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浙江三锦石化有限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这些项目有望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此外,东华能源也宣布,将在宁波大榭开发区投资建设两套丙烷脱氢装置,一期规模为75万吨/年丙烷脱氢,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丙烷脱氢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元,其技术专利也需要从国外公司那里高价转让。可这些因素似乎都不能阻挡以浙商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争相涌入的热情。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建设或者已经立项的丙烷脱氢项目超过10个,这些项目的产能至少为45万吨/年。可以预见,若干年之后,我国丙烯产能将达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峰值。

    丙烷脱氢项目会不会重蹈光伏、草甘膦等行业的覆辙,再度上演盲目跟风导致产能过剩、兄弟企业恶性竞争的悲剧?既然有如此多的变数和市场风险,精明的浙商缘何仍对丙烷脱氢项目情有独钟?

    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文森认为,浙江企业扎堆投资丙烯项目,除了他们看好该产品的市场前景外,还有其他多重因素:浙江石化下游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突破有机化工原料供应受制于人的瓶颈;浙江地处沿海地区,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临港大石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鼓励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支持临港石化项目,为民间资本进入石化领域敞开了大门。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丙烯衍生物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丙烯的需求量也逐年递增。以前,丙烯主要是从乙烯副产品中获取,但由于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上世纪90年代,美国UOP公司率先开发出了丙烷脱氢工艺技术,并实现工业化生产,为丙烯的总收率达到80%左右,极大地丰富了丙烯的来源。

    不过专业人士也指出,丙烷脱氢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目前全球建成投产的只有十几套工业装置,且这些装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中国企业是依靠购买专利许可权才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既无技术人才优势,也无实践经验积累,装置建成后能否实现稳定运行,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另外,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的生产费用受制于丙烷的费用,丙烷原料价格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只有当丙烯与丙烷的长期平均价差大于200美元/吨时,装置才能有较好的利润,因此丙烷脱氢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并不广泛。目前,国内丙烷资源相对匮乏,多来源于海湾地区,而该地区已建成、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的丙烷脱氢装置有多套,今后该地区对外输出的丙烷量必然逐年减少,势必造成依赖原料进口的丙烷脱氢装置的运营成本提高。投资者务必对丙烷原料的供应商、进口渠道及运输等费用进行详细调研,确保项目建成后能拥有稳定充足的原料供应。

    而浙江是石化大省,长期以来浙江石化行业的产业链结构偏重于两端——上端的炼油产能为全国最大,末端的化纤、塑料、农药、染料、涂料等十分发达,但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包括丙烯在内的一些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却长期依赖从省外购买或者进口。因此,向石化产业链上游延伸,已成为浙江化工企业投资的主流方向。

    记者了解到,正在建设丙烷脱氢项目的3家浙江企业中,有两家是丙烯的大用户。绍兴三锦石化与绍兴三圆石化同属浙江富陵实业集团的子公司,而三圆石化拥有60万吨/年聚丙烯的生产能力,产能超过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大型国企,位列全国第二,每个月从国外进口原料丙烯达5万吨左右。三锦石化的一期丙烷脱氧项目建成后,其产品还不够集团内部消化。

    卫星石化是生产丙烯酸及下游产品的龙头企业,拥有16万吨/年丙烯酸、15万吨/年丙烯酸酯以及下游的高分子乳液、颜料中间体等产品。该公司4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有望在2014年后投产,届时可实现原料丙烯100%自给。

    宁波海越新材料此次上马的138万吨/年丙烷和混合碳四利用项目,一期工程主要装置包含100万吨/年气分装置、60万吨/年异辛烷装置、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2.5万吨/年氢气提纯装置、4万吨/年甲乙酮装置和3万吨/年硫酸再生装置等,该公司生产的丙烯与相邻的台塑(宁波)丙烯腈装置,也形成产业对接关系。

    陈文森认为,浙江地区对丙烯的需求量很大,且每年都在保持着增长,这些项目投产后,产出的丙烯基本能在省内消化完毕。由于有庞大的下游产业提供支撑,丙烯市场需求前景无虞,这也正是浙商愿意在丙烷脱氢项目上投巨资的主要因素。同时,他也指出,确保充足稳定的丙烷原料供应来源,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建企业应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准备。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li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