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上午,云南省首批5家单位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授牌活动在昆明举行。下午,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也在云南成立。
3个新闻事件,传递着一个信息,云南省面向东盟的国际科技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不断深入开展。
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是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出台,而“大力推进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被写入了“桥头堡”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
同年,科技部与云南省的部省工作会商会议上商定:未来5年,以共同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以昆明为中心,曲靖、玉溪、楚雄等为支点的滇中自主创新区。同时推动云南外向型优势产业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势突出的国家特色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及竞争力强的国家重要天然药物原料基地和特色药物创新基地,培育建设各具特色的国家(地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力推进云南企业“走出去”。
马不停蹄地组织了3个与东盟有关的科技活动,云南省科技厅厅长龙江颇有感触:近年来,云南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合作新格局。一是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平台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搭建起中国—东盟科技论坛并成功举办了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展利用、种业技术和贸易等为主题的10余届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研讨会,加强和深化了中国与东盟的国际科技合作。二是国际科技合作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围绕云南省特色优势重点产业领域,共投入财政经费近1亿元,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合作基金项目8000万元,带动全社会投入7亿元;共组织实施了87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力支撑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三是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云南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如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南非、德国合作,引进直流电弧炉生产高钛渣等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研发了高品质海棉钛、钛白粉和各类钛合金材料,推动了云南省钛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利用。
而农业方面,云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云南两系杂交稻、麦新品种及技术在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推广应用”“中老虫胶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等一批国家和云南农林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创新农业科技多边合作机制,以云南省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导,联合柬、老、缅、泰、越等国家农业部或农业科学院,首次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了马铃薯、陆稻、甘蔗、大豆(4607,-15.00,-0.32%)和植保5个专业工作组,并开展了品种交流、跨境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合作。经过2年交换品种多点帅选试验,筛选出马铃薯、陆稻、甘蔗、大豆、花卉、蔬菜、水果等各国适宜品种63个,各国累计示范和带动面积达97636亩,其中境外示范达59131亩。7月18日成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挂牌的5家“国家科技合作基地”意示着云南的对外科技合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赴昆出席活动的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评价,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利用与东盟国家在技术、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在农业科技、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和有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特别是“中国—东盟科技论坛”论坛成立以来,成功举办了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为主题的培训班、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在与东盟科技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良好渠道,推动了区域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技术转移工作,深化了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