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目前已有15个煤化工项目启动前期工作
2012-7-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煤化工项目 启动 前期工作
    国内煤炭供求形势突然逆转,煤炭高库存却给煤制气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7月19日,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正在为投资近2500亿元的新粤浙和新鲁煤制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将投资3700亿元的配套煤制气项目积极准备。记者同时获悉,目前国家相关部委组织专家对新疆、内蒙古、山西、安徽等省区部分煤制气示范项目进行了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和项目进度,启动了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等15个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

  两巨头交火煤制气

  随着中国“以气代煤”政策方向的确定,国内巨大的天然气缺口为中国煤制天然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新疆、内蒙古等地因丰富的煤炭资源,又成为煤制天然气产业的聚集地,中石油和中石化更是争抢布局新疆管道建设。

  随着15个煤化工项目展开前期工作,中石化一直筹划的新粤浙和新鲁煤制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将投资3700亿元的配套煤制气项目也渐行渐近。

  按照中石化完成的规划,该公司拟推出新粤浙和新鲁的两条管道,设计输气规模均为300亿立方米/年。管道建成后,新疆多家企业生产的煤制气将不用通过西气东输管线,就能直接输送到浙江市场。

  记者同时从中石化获悉,该公司已经与华能集团等9家企业就落实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气源签署协议。其中,总投资高达1200多亿元的新粤浙管道预计总长度为7373公里,配建储气库和LNG应急调峰站,目标市场为新疆、甘肃、浙江、两广等13个省(区、市);新鲁管道预计总长度为4463公里,配套建设储气库(与新粤浙管道共用),目标市场为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共7个省市。

  不过中石油也不甘示弱,也与各煤制气项目积极接洽。

  据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中石油规划建设5条出疆管道、8座煤制天然气集气站、14条煤制天然气接入支线,约430公里,其中疆内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约6350公里,在疆管道建设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5条出疆管道包括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六线、七线,输气能力2100亿立方米/年。加上已建的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管道,预计中石油在新疆地区管道的外输能力约2570亿立方米/年,其中输送煤制天然气能力为1130亿立方米/年。

  15个项目已有明确规划

  尽管煤化工项目的“产能过剩、乱象丛生”一直备受行业诟病,但随着煤炭供过于求引发的煤炭高库存现象,政府正在开始为一直收紧的“煤化工”行业松绑。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透露,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已通过发改委主任办公会,拟于近期发布实施。其中,共批复气化技术、合成技术、大型设备等18项重点示范内容以及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

  “而《规划》和《产业政策》这两份文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李冶表示,内蒙古庆华集团则证实,该公司投资建设的新疆伊犁年产55亿方煤制气项目近期已获主管部门的“路条”,有望成为煤制气审批权松绑后首个获批项目,继而成为全国第四个经国家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

  资料显示,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共3个,即大唐国际内蒙古赤峰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唐阜新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内蒙古汇能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而在对外披露的《规划》中,明确规划了11个省区15个示范工程项目。

  业内称审批仍应从紧

  尽管国家发改委开始对煤化工项目松绑,但这个行业一拥而上的“乱象”仍让政府继续从紧对这个行业的审批。

  “截至目前,各地正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十二五’期间核准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一共104个,按照各地上报的技术方案,如果全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投资要超过2万亿元。”李冶透露。

  国家能源局煤制天然气发展布局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煤制天然气项目将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即三西(山西、陕西、蒙西)、新疆、蒙东和云贵地区。新疆是其中的重要地区。

  虽然目前政府仅明确了15个煤化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但仅新疆一地,目前就有20个煤制气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开始前期工作。

  煤化工行业“产业过剩”早在2009年就已经被定性。

  2009年,政府将煤化工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名单,提出“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当前经济形势放缓,上升压力加大,加上煤炭供求形势低迷,库存加大,政府对固定资产项目的审批比如煤化工项目明显有所放松,不过,对于产业过剩的行业,政府在审批方面势必还将保持谨慎,以防加剧行业乱局。”煤炭专家李朝林认为。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