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面向生产经营主战场,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围绕炼化业务中的重点板块——乙烯,加大科研服务力度,为乙烯生产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
找准大乙烯装置“病根”
兰州石化公司7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于2006年底建成投产。投产初期,新装置生产波动大,乙烯和丙烯的总收率达不到设计指标,乙烯生产单位能耗较高。
为使新建的大乙烯装置生产达标,石化院的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乙烯裂解炉的裂解产物分布进行工业标定。经过研究发现,造成双烯收率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一是油品来源复杂多变,裂解性能差异较大;二是乙烯装置实际使用原料与原设计有较大差异;三是外方所提供的原始设计数据中没有关于轻柴油及油田轻烃裂解的操作数据,使得新装置难以实现最优化操作。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多次对大乙烯装置进行单炉标定,并对工业炉裂解原料进行实验室评价研究,取得了300多组油品分析数据,向兰州石化提交了12份工业炉标定和原料性能评价报告,为优化操作和调整工艺操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兰州石化据此及时调整了乙烯装置的工艺操作条件,实现了装置的优化操作,使得大乙烯装置的乙烯收率32.00%,丙烯收率14.83%,双烯收率达46.83%,超过46.10%的设计指标。与同期相比,乙烯收率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双烯收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双烯年增产近1.5万吨。
摸清小乙烯原料“用途”
近10年来,石化院科研人员对西北油田所产的几乎全部轻烃、石脑油、轻柴油组分进行了裂解性能研究,相继又对东北油田的石脑油和轻柴油裂解性能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石化院建成了中国石油乙烯原料裂解性能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为乙烯生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生产厂可以根据裂解原料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工,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近几年,该院科研人员又对油田轻烃、油田碳五烃,吐哈、玉门、库尔勒、长庆和兰州石化自产石脑油及哈萨克斯坦石脑油等近20种裂解原料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到了不同原料的最佳裂解操作条件,为工业炉的优化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原料优化的本质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兰州石化充分利用炼厂副产物作乙烯裂解原料,把炼厂低价值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乙烯装置所产的副产物又可返回加工利用,充分发挥了炼化一体化的优势,有效降低了乙烯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今年3月份,24万吨/年小乙烯装置的“双烯”收率达45.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7个百分点。
此外,由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石化和清华大学开发的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软件系统(EPSOS)也已在在兰州石化乙烯装置上实现了工业应用。这一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炉裂解产物分布标定数据基础上,建立的乙烯裂解炉全周期操作优化模型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乙烯和“三烯”收率,并荣获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