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以上。烯烃行业该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实现稳健发展?在日前上海举办的首届丙烯原料多元化技术经济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丙烯产业的科学发展,要坚持技术经济比较法,做到有序规划,合理投资,因地、因时制宜,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丙烯原料多元化的新路子。
多元化格局初露端倪
丙烯同乙烯一样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我国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丁/辛醇、环氧丙烷、丙烯酸和苯酚丙酮等,其中聚丙烯占首位。传统的丙烯生产方法是轻烃和石脑油热裂解法。目前原油供应偏紧,导致石油及石化产品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丙烯原料一直供不应求,长期以来依靠进口。今年以来受高油价影响,国际市场丙烷价格波动频繁,从1月底的1300美元/吨,上涨到4月中旬的1500美元/吨。
我国丙烯原料的多元化势在必行,从技术路线上看已基本没有大的障碍。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朝霞认为,未来几年国内增产丙烯的主要应用技术有丙烷脱氢制丙烯(PDH)和煤/甲醇制烯烃(MTO/MTP),烯烃裂解(OCP)与烯烃转化(OCT)、流化催化裂化(FCC)等丙烯增产技术,也将获得较好推广。
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成甲醇制烯烃1000万吨产能,则可以节省3000万吨的石脑油,对应的原油进口量可减少约1亿吨,这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国内丙烯原料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显现:一方面国内炼厂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装置,正在通过改造扩大丙烯产能;另一方面,已经投产、在建或规划中的煤/甲醇制烯烃,以及丙烷脱氢项目众多,其中世界首套自主技术年产60万吨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已投入商业化运行。
据新兴能源科技公司市场部副主任穆昕介绍,神华包头项目运行顺利,使乙烯、丙烯的生产原料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从世界范围来讲,开辟了一条用储量更为丰富的煤炭(或天然气)来制得乙烯及丙烯的新途径。
投资项目须防范风险
不同的丙烯生产技术竞争力各不相同,企业需根据各自实际,综合考虑,防范风险。资料显示,一套年产能46万吨的煤制丙烯再制聚丙烯生产装置,投资额为28.83亿美元;一套年产35万吨的丙烷脱氢装置投资额为2.15亿美元;而催化裂化的装置升级的投资费用最低,年产25万吨的丙烯装置仅需3570万美元。
亚化咨询公司总经理夏磊认为,在煤炭丰富地区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在当前油价高企的年代极具成本优势,但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应考虑建在沿海地区,利用其港口码头和物流优势,这样投资成本不会很大,但要考虑进口丙烷原料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丙烷脱氢工艺目前在国内尚无工业化应用实例,但在建或规划中的这类项目约10个,包括天津渤化石化公司年产6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年产12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的项目。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经测算后提出,国际上丙烷和丙烯的吨价差如果能达到400美元以上,丙烷脱氢制丙烯才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产业链延伸不可忽视
与会专家提出,目前世界甲醇产能大于需求,预计今年的全球甲醇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其中中东地区甲醇产能也将达到2500万吨以上。甲醇市场的产能过剩使国内一些企业采购甲醇建设MTO项目成为可能。专家们认为,在保障经济性的前提下,我国在沿海地区可适当布点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
国内已建成和在建的煤制烯烃项目(含外购甲醇制烯烃),大都选择了MTO工艺同时生产乙烯和丙烯,仅有神华宁煤和大唐多伦项目以下游的聚丙烯为主要产品。华谊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严乐平建议,新建项目应考虑产业链的延伸,包括建设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酸等装置;副产的氢气可与环氧丙烷、己内酰胺、煤制甲醇、炼油装置考虑联动,资源深度利用,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
此外,防止丙烯产能的过剩问题也再次引发专家关注。舒朝霞指出,很多企业都在争项目,可能会出现“一窝蜂”现象,导致丙烷的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最终使企业没有利润。因此建议中国石化联合会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并给予企业投资指导,以防止国内丙烯产业盲目无序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