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化纤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有两件事最值得自豪:一是全球最细的锦纶长丝产自他们的厂区,化纤行业产品平均纤度最细的公司正是他们的子公司;二是作为一家背有历史包袱的老国企,他们的生产成本和能耗却低于同类的民营企业。一个老企业为何能焕发出如此生命力?在这背后,精细化管理是推手。
上世纪60年代的机器 产出了最细的锦纶丝
在浙化联的子公司绍兴华钟化纤有限公司的一些车间内,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员工几乎都是年轻人,而且个个拥有一副“火眼金睛”。这是为什么?原来这里生产的产品是世界上最细的锦纶纤维,要对这些比发丝还细的纤维进行操作,难怪公司对员工的视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过这还不是这里最令人吃惊的地方。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生产出这些最细锦纶丝的设备,并不是什么新型机械,而是公司的一批上世纪60年代的老机器。
“古董机”如何能生产出最新型最细的纤维丝?浙化联有关人士表示,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的神奇之处。
“作为目前绍兴化纤行业唯一的国企,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创新上先人一步。”公司党委副书记陈远征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公司近年来一直在技术改造上下苦功。
上世纪90年代,华钟公司还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公司的生产线一半生产锦纶,一半生产涤纶,其中涤纶线亏损,而锦纶线又因为产能太小处于其他公司的夹击当中。是在竞争已呈白热化的化纤业“红海”中继续挣扎,还是再开创一片“蓝海”?公司领导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砍”掉涤纶生产线,全部改成锦纶生产线。然而这就意味着所有设备需要更新,对公司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司的技术人员站了出来,他们硬是凭着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和总结出的各种工艺要求和技术参数,自主完成了对机器的改造。
之后,“浙化联人”一直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细化”追求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这批上世纪60年代的老机器在技改的刺激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吐出了许多新型机械都难以生产的超细锦纶丝,引得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都纷至沓来。
目前,浙化联仍在持续进行新的产品研发,而一个新项目也已开始规划:一个年产5000吨差别化锦纶细旦长丝与导电丝研发中心近在眼前。
让管理像纤维产品一样“细”
高污染、高能耗一直是扣在化纤企业头上一顶甩不掉的“帽子”,然而在前不久举行的市党代会上,浙化联的党代表、技术人员何为民的报告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罗茨风机供加弹机网络压空”技改,公司大大降低了化纤生产中的能耗成本。“通俗点说,就是用一台罗茨风机干以前三台传统空压机干的活儿。”公司负责人这样解释。通过这一项改革,公司每年能省下约50万元的费用。
不仅如此,目前浙化联的废水处理系统提升改造工程也已经在调试阶段,预计6月底之前就将投入使用,一旦正式使用将使公司排放的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是目前检测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浓度降至500mg/L以下,符合环保新排放标准。
而在此之前,公司投入500万元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了废水汽提焚烧装置创新技改项目;实施了热媒炉“油改气”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去年一年,公司有4个项目被列入了市节能降耗重点项目计划,其中节水技术改造及废水重复利用项目还获得了政府的奖励。
与此同时,公司在企业管理上也努力向“精细化”靠拢,一方面为员工队伍“瘦身强体”,一方面引进各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战斗力”。在这样的制度下,公司实现了生产的安全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正如陈远征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一个老牌化纤国企,市场的倒逼迫使我们对公司的管理要做到像生产的纤维产品一样"细",节能减排和成本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