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水马龙的宝岗大道拐进南华中路只能单行的路段,四周的环境立刻变得幽静。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颇为雄伟的潘氏大院就出现在眼前。大宅外墙颜色以亮黄色为主,白色点缀其间,院子面街一侧锈迹斑斑的大铁栅门似乎把这栋别墅隔离了尘世。然而,走进这座被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称为“媲美沙面”的西式建筑,却出现了墙壁严重脱落的情况。汤国华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由于2002年大修时修缮不当造成。
本来是修缮文物,却反而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在文物保护中,这成了一项新的问题――空有热情,却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潘氏大院给文物的所有者们敲响了警钟。
墙体严重脱落
潘氏大院共两层,首层红色大门的山花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玻璃窗上是用彩色玻璃拼接的窗花,阳光透过玻璃洒下的光斑五颜六色。楼内一大设计亮点是通向走廊的木质百叶门。每个厅房内至少有两扇木质百叶门,多则达六扇。百叶门集采光、通风和保暖三种功能于一体,不同的开合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设计相当人性化。室内的柚木地板十分精美,光亮客人。即使已过近百年,地板仍然很结实,踩在上面还能听到厚实的“咚咚”声。大院内房间众多,两层共有13个房间,而且大部分房间如今仍在使用。虽然室内的柚木地板依然精致结实,但是大院侧门通往楼顶的木质楼梯红漆驳落,已经出现严重裂痕,踏上去的时候听到楼梯松动的声音,感觉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潘氏大院的室外走廊墙角处裂痕明显,踩上去已经能感觉到地面向外倾斜。
这栋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大楼,现在被用作海珠区老年大学。住在地下室的欧伯告诉记者,2002年老年大学搬进潘氏大院的之前,曾经装修一新,花费几近百万。而如今十年过去,这栋潘氏大院已经显得十分破旧。
记者走进二楼的多媒体教室,发现课桌和地板上布满从天花板上掉落下来的石灰。室内的壁炉大部分保存完好,少量壁炉的后部与墙壁整体脱离。在二楼朝南的走廊上,记者发现墙壁表面因潮湿而浮起,而且脱落严重。本来统一的黄色墙体,因表面脱落而露出斑驳的白色,墙上一些部分甚至遍布青苔。汤国华分析,墙壁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2002年修缮的时候使用了不当的材料――乳胶漆。乳胶漆使墙体失去呼吸作用,导致墙体不透气,又加上屋顶漏水,因而墙壁表面脱落。
百年洋楼拟建十三行博物馆
欧伯告诉记者,目前潘氏大院是以出租的形式交由教师之家和老年大学共同使用,租金为每月2万元,分别由教师之家和老年大学共同承担,水电费用则从租金里面扣除。这些租金是否拿来维修潘氏大院,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不太清楚,因为租金不是交由他们管理。
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程晓励告诉记者,潘氏大院内部已经进行过多次小范围的维修,2011年的时候维修了屋内的房梁和清除了白蚁。程晓励说,保护规划已经上报上级部门。因为上级部门对第一次上报的保护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因此修改后的保护规划经过审批之后,才开始实施,“我们也希望保护规划能尽快实施”。据程晓励介绍,该保护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已经将规划做到2030年,潘氏大院拟建十三行博物馆的规划也包括其中。
汤国华则建议,如果现在再次对潘氏大院经行修缮工作,首先必须请有文物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修缮方案,方案完成后报再文物行政部门审批,施工队也必须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单位,工程竣工还要报文物行政部门验收。
专家建议文物保护意识从小学开始培养
汤国华说,现在不仅市民,连一些建筑学的专家都不一定对文物保护十分了解,因此修缮不当的情况就越发严重。针对目前大家文物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一问题,汤国华建议将文物保护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体系。“最好从小学开始就有文物保护教育课程。中学和大学也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另外媒体应在文物保护上加大宣传力度,电影和电视剧也应增加文物保护的题材。”
汤国华提出,可以借鉴香港在文物保护教育方面的经验。“香港的小学有通识课程,教育学生要保护文物。香港的政府还组织了‘导赏团’。导赏团经过培训之后,义务带领市民去欣赏文物。香港的文物点每个月都会开放一到两次供市民参观。但是国内很多文物点,现在还是进不去。”
汤国华还指出,文物保护单位最重要的是展示。“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体现在,文物能在公众面前展示,而公众能欣赏和理解文物的价值。展示文物也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义务。”在很多人看来,文物的价值似乎体现在研究,汤国华则指出“文物是用来欣赏的,让市民通过文物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带来文化上的享受。”
潘氏家族曾是十三行洋商首富
据潘家后人介绍,这间黄色的别墅在潘家人中,一般被称之为“洋楼”。“洋楼”建于1908至1909年之间,是海珠区第一栋洋楼。兴建洋楼的潘佩如,又名潘宝珩,是广州十三行同文行的创始人潘振承的第五代传人。潘振承是当年的粤东首富,为中外公认的洋行领袖,外国人称其为商总。潘佩如当年在粤垣电灯公司做经理。粤垣电灯公司也被广州人称为五仙门电厂,旧址位于潘氏大院对岸,现今的沿江西路。为了上班方便,潘佩如在粤垣电灯公司对面珠江河岸海幢公园附近找了一个地方,建了这座“洋楼”。这位潘家后人说,“当时‘洋楼’后面就是珠江边,潘佩如每天做船摆渡到对岸上班。潘家大院内应该住过潘家两代人,解放前潘家大院已经被国家收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