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云南省西双版纳还是一块物种丰富且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区。半个世纪之后,它虽已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区域的半壁江山,却在日渐扩大的干旱危机中,摇摇欲坠。
如今,西双版纳的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的现象。一些农户家里的自来水龙头已形同摆设。有些农民实在无水可喝,只能成箱地买矿泉水回家。
难道是橡胶林惹的祸?
“西双版纳干湿季分明。从11月至第二年4月长达6个月的旱季里,降雨量仅为全年的13%。森林生态系统往往是利用上年雨季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来度过漫长的旱季。”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博士生谭正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们研究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
自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橡胶园以来,西双版纳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区。根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马友鑫手里掌握的资料,2010年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面积为26万公顷,也就是390万亩,约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13.7%。
“橡胶种植区域部分挤占了热带雨林,根据1976~2003年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有近一半的橡胶林土地来源于热带雨林。”马友鑫说,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组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合作开展了人工橡胶林与原始热带雨林水循环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橡胶林大面积种植可导致西双版纳旱季用水短缺。
橡胶并不原产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在世人认识它之前,橡胶树生长在南美洲亚马孙的密林深处,在印第安语言中它被称为“会哭的树”。
过去的百年间,橡胶极高的应用价值,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橡胶树在亚马孙以外地区种植的可能性。1948年,橡胶林在西双版纳种植成功,对当时被国际封锁的中国是天大的好消息,这兴奋注入了随之到来的狂热之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疯涨,当地人不仅弃“田”改“胶”,还纷纷将自留林砍倒,腾出地方种植橡胶,一些不适宜种橡胶的高海拔地区也满山都是橡胶树苗。1994年每公斤胶乳价格是2元多,如今已涨到27元左右。这足以解释,在高额利润刺激下一拥而上的橡胶种植热潮。
“西双版纳橡胶林多在山地上,为了在山坡上种植橡胶林,胶农一般先将坡地修平开垦为台地,然后再种植,即所谓的台地种植。”在导师张一平研究员的指导下,谭正洪利用西双版纳生态站15年的持续径流监测数据,开展了人工橡胶林与原始热带雨林水循环的对比研究。
研究表明,有两个原因导致该地区旱季水分短缺:第一,与原始热带雨林相比,橡胶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储蓄能力较差,不足以支持旱季蒸散,最终导致旱季地表径流断流;第二,橡胶林雨季蒸散更大,更多的水分返回大气。
专家介绍,胶乳70%以上的成分是水,橡胶林不但没有蓄水的功能,反而需要大量吸水,一棵橡胶树就是一台小型抽水机。大规模毁林种胶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天然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也破坏了生物物种的遗传、更新和生态平衡。
“橡胶树起源于潮湿的亚马孙地区,在水分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较高的蒸腾有利于光合作用,最终产生竞争优势。但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通过长期对季节性干旱的适应和进化,为了降低栓塞气穴化等风险,往往发展相对较小的导管和较低的叶片气孔密度等水力特性。”谭正洪解释说,这可能是雨季橡胶林蒸散明显高于热带雨林的主要原因,而橡胶林的台地种植方式和施肥也可能对此产生影响。
尽管在旱季已濒临无水可喝的尴尬局面,也明知大面积种植橡胶林与生态变化的关系,但由于受利益驱动,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热度并没有就此止步。
“必须指出,橡胶种植有向高海拔发展趋势,有的已超过了1200米,这远远超过了种植上限,一旦遇到低温寒害天气,较高海拔的橡胶林将遭受巨大损失。”对未来,马友鑫很担心,“应该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合理布局橡胶种植,建立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制定有关政策,增加橡胶种植的生态补偿税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