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外,陕西石油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也加快了步伐,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企业改革重组成效显著,取得了长足发展。”谈起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的变化,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郑建举如数家珍。
据郑建举介绍,2002年陕西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仅103.84亿元,到去年猛增到2806.21亿元,增长了26倍。其中,石油工业产值由63.5亿元增加到2521.64亿元;化学工业产值由40.33亿元增加到284.57亿元。2011年全省完成原油产量2705.61万吨、原油加工量1970.82万吨、天然气113.66亿立方米、硫酸(折纯)141.55万吨、烧碱(折纯)41.46万吨、纯碱27.57万吨、电石115.16万吨、甲醇185万吨、聚氯乙烯47.69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98倍、1.84倍、1.97倍、2.05倍、4倍、1.42倍、34.76倍、17.3倍和13.5倍。
“10年间陕西石化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从能源资源开发向深度加工转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郑建举告诉记者,陕西石化行业中石油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化工基础相对薄弱,以前主要以化肥、硫酸、焦炭、电石等传统产品为主,现在甲醇、聚氯乙烯、聚丙烯、二甲醚、冰醋酸、1,4-丁二醇、子午线轮胎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化工产业发展速度为历史最快。
郑建举认为,近10年来陕西石化工业产值增长幅度远超过产量增幅,除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外,主要原因还是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依托丰富的资源,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陕西加快推进“三个转化”(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1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近3万亿元,其中能源化工项目投资占据了较大比例。目前能源化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去年陕西油气当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尤其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国家级榆林能源化工基地,10年间吸引了美国陶氏、英美资源、荷兰壳牌、南非沙索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华能、华电、中煤能源、中盐、中化、鲁能、兖矿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建成了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基本形成了两区六园格局。在规划和建设这些项目时,陕西坚持高起点、高门槛、高标准,逐步向现代能源化工产业转型,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据化工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介绍,陕西发展现代煤化工重点打造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基精细化工、煤制油五大特色产业链,目前正在或准备启动实施神华陶氏榆林煤炭综合利用、兖矿榆林煤间接液化、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华电榆横煤制芳烃、陕煤化蒲城清洁能源煤制烯烃、大唐榆林煤电化一体化、中煤集团煤制烯烃、煤干馏多联产煤化一体化等8大项目,其中已有4个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
“以前陕北小石油、小煤炭开采混乱,回采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大。陕西加大整顿力度,并对企业改制重组,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成立陕西煤化集团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不仅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增强,而且引领了陕西石化工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郑建举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陕西实施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在10个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其中两段式干煤粉气化、多元料浆气化、甲醇制烯烃(DMTO)、中低温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油、合成气制清洁燃料油(高纯石蜡)等一批重大技术相继开发成功,尤其是陕煤化集团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等科研成果,开辟了煤化工技术新路线,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而延长石油集团在建的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将煤油气资源耦合综合利用,被联合国确定为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此外,中国华电集团在榆林的首套万吨级煤基甲醇制芳烃示范装置已建成,正在组织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