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新产业 >> 新品速递 >> 正文
专家疾呼: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要跟上
2012-10-1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纳米 材料 安全

  纳米材料不仅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毒性,还可能从微观层次破坏生态系统。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我国只是对众多纳米材料中的少数几种有所研究,且数据也很不全面。众多业界专家学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纳米安全性问题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用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限制中国产品市场准入,要想在国际相关法规制定时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加快我国纳米产品和技术的安全性研究,尽快建立相关标准。

  纳米安全性渐成黑手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并成为许多重大疾病的诱因。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主任赵宇亮这样告诉记者,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纳米材料还可能会引起环境问题。某些生产者可能在对纳米技术的环境安全评估尚不充分时就推行产业化,肆意排放纳米废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危及他人利益和健康。对纳米技术的滥用可能从微观层次破坏生态系统,并且这种破坏造成的危害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谈起纳米材料安全性评定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丁玲博士颇有些无奈:虽然很多研究都指出纳米材料存在安全性问题,但纳米材料很复杂,检测困难,危害评估系统尚未发展起来,已经发表的数据也较少,无法提供科学的指导,所以一直以来对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都无法实施。

  相关研究须急起直追

  目前,针对纳米材料安全性问题,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以控制纳米技术风险为目的的项目和计划。201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白皮书,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布了《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安全研究战略》。今年,美国又启动了《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计划。2012年,德国发布《纳米材料评估工具》报告,为基于预警原则的纳米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并为处于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提供指导,以便他们对自家产品的适用性作出初步判断。德国联邦环境部、德国联邦职业与健康安全研究所、巴斯夫研究所联合启动实施了《纳米材料安全性》长期研究项目。该项目总经费预算 500万欧元。此外,欧盟、美国、经合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相继成立纳米安全工作组,开始制定与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标准、贸易等相关的各种法规。

  我国纳米材料安全性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力量分散,与纳米材料研究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丁玲表示,我国已经开始加大对纳米安全性研究的投入力度。

  201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承担的项目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973”计划项目立项。该项目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纳米生物效应为核心,围绕工作场所和消费产品中相关纳米材料的释放、职业暴露以及与呼吸、心血管和胃肠道系统的相互作用重要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钛、纳米银、碳纳米材料等)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的分子作用机制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方法与评估程序安全性评估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973”项目启动了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将通过开展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纳米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毒理研究应有的放矢

  丁玲同时表示,纳米材料已经显示出一些特殊的生物效应以及对人体和环境健康潜在的影响,在讨论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或毒性时,不能泛泛而言,必须明确材料的种类、形态、尺寸(粒径)以及剂量等参数的影响。她建议今后研究重点放在加强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研究、构建预测纳米材料潜在影响的理论模型的研究等方面。

  赵宇亮强调,我国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和生产的大国,如何驾驭纳米科技,使之造福人类,既是科学界面临的挑战,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前沿科技发展战略与健康安全的国家需求。我国应加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战略研究,树立纳米安全理念,同时增进国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把握国际前沿发展方向,构建纳米安全系统研究平台体系,推进实施纳米技术安全标准战略,建立纳米技术风险评价体系。此外,要加强人才资源培育,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家,我国才可能在国际相关法规制定时拥有话语权。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Ho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