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战略储油已达1.1亿桶 2020年将居世界第二
2012-1-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石油储备 能源危机

     2011年底以来,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数度发出警告,如其石油出口遭受西方国家制裁,将封锁全球石油运输战略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导致波斯湾地区局势剑拔弩张,由此引发外界对伊朗核问题、能源危机等问题的担心。

    可见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在工业化发展、武器装备机械化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纷纷把能源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部署。一旦战事爆发,各国首先比拼的是各自的能源供给多少,参战各方战略能源的富贫,将直接影响战局。

    军力高速发展的中国自然不会落后。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在石油储备建设上表现出的“厚积薄发之力”,不容小觑。

    在能源战略中,战略石油储备是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

    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都达到90天以上。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目前已达到7.27亿桶,达历史最高位,其和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均达到150天以上;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达到100天以上。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约2.54亿吨,同比上涨6.05%。其中,1月至9月共计进口原油1.8836亿吨。

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中国正加快石油储备建设,迎头赶上,显示出强大的后起之势。中国在石油储备之路上取得的成就,已在西方媒体中掀起一轮关注潮。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0年1月17日,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我国已经顺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据悉,首批四个储油基地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已投入使用,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据英国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这个储油量相当于中国10多天的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储油能力已经达到30天的进口量。

    同时,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2年全面完工,届时中国总石油储备能力可达2.74亿桶(约合3753万吨)。此外,中国计划到2020年完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全部工作,总共将建成约5亿桶储备,大致相当于90天的石油进口量,届时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的石油分析师Soozhana Choi表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很可能将成为今年乃至十年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一大特征”。

    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仅次于美国。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促使中国加快石油储备的步伐。“作为世界发展最快的东方大国,中国在石油储备之路上的前进备受瞩目”,中国在石油储备建设上表现出的“厚积薄发之力”,不容小觑。但报道同时也指出,在石油供应危机时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雄厚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仍然面临着威胁。

面临挑战

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

   然而,随着中国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源于能源的经济风险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最大风险之一。

    海关总署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据国家能源局去年10月底预测的数字,去年全年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而按照国际通行观点,如果一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或超过50%,说明该国已进入了能源预警期。

   另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现阶段国内原油的自给能力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而原油进口量却呈跳跃式发展。从2003年开始,年均以近3000万吨的量    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未来若保持不变,石油进口依存度升至80%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外,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大特点是进口来源非常集中,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中东、非洲一旦发生战乱,原油供应链中断,无疑将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应对措施

加大“海外找油”力度

    那么,中国该如何规避目前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如何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步伐?

    业内专家强调,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可参考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日本和美国的共同特点都有民营石油公司、民间组织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日本的政策较为灵活,其最初的石油储备始于民间,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由私营公司储备经营,民企储量占据国家总储量将近一半。按照这些经验,目前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政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建议,保障国内能源供应还可以通过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

    林伯强称,中俄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一招,中方向俄方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方二十年总额达3亿吨的原油供应,林伯强将其形象地称为 “合同储备”。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采取贸易形式的合同一旦合作生变可以成为打官司的依据。这无疑比份额油来得靠谱。

    美国靠天然“储油罐” 法国存往海外

各国储备石油的方式五花八门、各出奇招,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能源部在靠近石油产地,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州的墨西哥湾沿海寻找到4个得天独厚的储备点,将当地数以百计的巨大盐洞改造成战略油库,先向洞中灌入淡水溶解盐层,随后注入大量原油。这些天然“储油罐”每个直径数百米,最深可达3000米以上,不但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温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内不停流动,从而不会沉淀变质。

    日本的储备方式相对多样,不但建有地下岩洞油库,还有埋设在半地下的储油罐,甚至在西南海岛附近还有两处海上储油基地,由多艘巨大的储油轮排列而成。法国甚至把石油储备到了国外。韩国则把一部分石油储备在了海底洞穴。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则大多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备原油。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li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