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橡胶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化院现象”到“科大模式”
2011-9-20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关键词: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 

  近三年,青科大先后与近900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累计承担各类企业课题1000余项。在2011年全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青科大连续第二次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青科大产学研创新模式备受各界关注。这些都不由得让人追问,从10年前人们所熟知的“化院现象”(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到如今的“科大模式”,青科大走出一条怎样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青岛科技大学牵头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高校牵头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科大在山东省高校中还是第一家。在2009年,青科大和软控股份还联合组建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最高层面的两个以 “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的科研平台,能落户青岛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地方高校,在全国高校中也不多见。

  从项目合作到深度合作

  说起曾经的 “化院现象”,人们会想到连续多年的科研大奖,以及“不找校长打市场”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10年过去了,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仍然是我们产学研合作的基石,但我们正在实践一种更深更广的合作模式。”青科大科研处处长郭仲聚告诉记者。

  “科研整体进企业”是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最典型的莫过于青科大与软控股份的合作。对应着学校的橡胶原材料等16个专业,软控分别成立了16个研究所。学校的师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科研人才的共享。曾经是青科大的老师,如今软控的掌舵人袁仲雪曾说,“软控就是青岛科技大学放大了的不同体制的技术应用实验室。”

  也正是与软控的深度合作,才有了国家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不断落户。

  今年,青科大将学校与软控研发中心之间的围墙拆去,真正将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校长马连湘称这道围墙的拆除,不仅是打通了物理上的空间,重要的是打通了心理上的空间。“一个项目的合作,一个成果的转移,只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我们现在做的,是为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科研力量支持。”郭仲聚说,这种结合的好处,是让企业有了更多的科研力量支撑,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也让学校的老师有了更多的科研项目来源。

  在实践这种全新的模式过程中,一批有质量的合作成果得以涌现。与烟台万华集团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核心技术,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并打破国外对MDI技术的垄断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的国家;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 “海上钻井岩屑的脱油处理”技术攻克了国际性难题,和该项课题相关的 “环流式旋风分离技术”使我国的工业除尘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济南友邦合作开发的“废旧橡胶塑料裂解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

  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融合

  在青科大校长马连湘看来,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要告别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层次,上升到“产学研融合”层次。“大学与企业真正成为了"一家人",双方科研人员互为兼职,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没有了物理距离,进一步通畅了合作方心理层面的沟通与交流。”马连湘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合作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正是在“融合”的概念下,青科大开始致力于打造学科性公司。

  “对技术优势突出、转化前景好的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自主孵化、中试与推广,最终实现成果产业化。”郭仲聚这样来解释学科性公司的理念。当年在“化院现象”中那一批国家级大奖,如今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个学科性公司软控股份是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而成的;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成果“高反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应用开发”已经孵化出青岛第派新材有限公司;还有获得国家大奖 “反式异戊胶”项目孵化的科大方泰……一批新型的学科性公司正在一步步成长。

  组建学科性公司,是青科大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探索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青科大厘清了投资方、科研人员、学校三方的利益关系。“学校绝不控股,学校没有管理人才,现行的体制也不健全。”郭仲聚表示,“一个科研成果在引入资本进行转化前,我们会进行一个评估,科研人员和学校都是技术入股,但控股会让给外来资本。”郭仲聚告诉记者,“有人会说,我们技术股份占得少,会不会造成知识产权流失。但反过来我们会问,技术股份占得多,资金相对应的就会少,成果又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作贡献。我们的观念是,不要想着这一个项目现在值多少钱,而是要通过合作把蛋糕做大,这样大家得到的会更多。”

  从学校进企业到企业进学校

  在产学研的转化环节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占据了技术成果输出的位置,企业则是负责成果的转化。但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企业的研发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大学的科研如何与企业的科研相结合,已经是当今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新课题。

  青科大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凭借自己在橡胶、材料专业内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合办研发中心,让企业的研发中心办到学校来。

  近几年,青科大牵手德国朗盛集团共建朗盛亚洲研发中心,共同研发项目、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作建立的聚氨酯研发中心,获得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中心研发的TDI制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过程的改造,使TDI生产装置从原来的年产量只有几千吨,到现在的年产量达到4万吨,直接带动兵器产业10多亿元产值,年增纯利税5000万元以上;学校与软控合作,先后获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

  更关键的是,这些研发中心都落户在科大周边。科大技术设备处处长宗成中认为,让企业的研发中心落户在高校及周边地区,对企业和高校是件双赢的事。宗成中告诉记者,从国际大企业的构架来看,企业的研发中心一般位于高校、科研机构密集的发达地区,而生产车间一般位于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对于大企业来说,在青岛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利用高校的资源,还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用高校的资源设立研发中心,可以大大节约自己的研发成本。”

  今年上半年,青科大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市四方区人民政府、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联手,以青科大四方校区为核心打造“中国橡胶谷”,“我们计划将这一片区域打造成集科研教育、企业孵化、会展商务、文化博览、信息平台、中介融通等六大功能于一体,贸易、技术、人才、信息、资源、文化高度聚集的橡胶行业生态圈。”宗成中说。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王)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