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人物访谈 >> 正文
阳江漆画家陈奇积30年的漆画之缘——在传统漆艺的土壤里培植新花
2011-9-2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阳江漆器 漆画

    北山脚下,原阳江漆器厂的旧院子里。几间瓷片、木材加工厂,切割机发出刺耳的声音。登上几米长的窄楼梯,在漆画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陈奇积。满屋子画架,到处是瓶瓶罐罐,空气中飘散着刺鼻的漆气味。放下手头的活儿,摆开几条小凳子,对着那台摇摇晃晃的电风扇,陈奇积和我们聊开了他心爱的漆画。

    名师引领走上漆画创作路

    陈奇积30年前与漆画结缘,说起来也有些偶然。
    他原来是画国画、练书法的。1962年,从湛江地区艺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的设计组,负责漆器产品造型和装饰设。
    1976年,因为结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漆画家蔡克振,他的事业就拐了个弯。
    蔡教授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曾被国家文化部选派到越南留学,专门研究漆画。1976年秋季刚开学,他带着两名漆艺漆画专业的大学生,到阳江漆器厂搞创作,厂里安排陈奇积和他们一起干。神秘朦胧的现代漆画,一下子把陈奇积给迷住了。
    那年月提倡“开门办学”。阳江漆器厂成了广州美院的教学实验基地,学校有什么漆画创作任务,总会拿来厂里,请师傅们帮忙制作。陈奇积是技术骨干,蔡老师很欣赏,自然每次都有他参加。
    1980年,省里给蔡老师一项重要任务,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巨幅漆画《葵乡》。作品30多平方米,画面是一大片葵树林,一群白鹤在上方飞舞,典型的南粤田园风光。这幅漆画也是由阳江漆器厂协助制作,陈奇积参与了全过程。那些飞翔的白鹤,就是他用鸡蛋壳一点一点镶嵌成的。历时3个多月,《葵乡》完成。这幅代表广东漆画创作最高水准的艺术精品,融入了陈奇积的创造和劳动。
    陈奇积也尝试着自己创作漆画。边做边学,加上能经常得到蔡克振等名师的指点,他对漆画的领悟越来越深,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技巧,越来越得心应手。
    1986年,陈奇积的漆画登上了一个高点。他创作了两幅颇有影响的作品《故乡晨曲》和《热带鱼》。前者以晨光中的阳江水乡为背景,用蛋壳镶了一群游向水中的鹅,画面装饰性很强。后者画的是几条头朝上,往上游的热带鱼,暗喻“力争上游”。这两副作品都曾入选这年由全国漆艺质量管理协会举办的中国漆画展,其中《故乡晨曲》曾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热带鱼》则曾选送到巴西参展,后被人收藏。
    1996年退休之后,陈奇积当上了“全职”漆画家,漆画创作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漆画艺术的天地里,自由地思考、探索,他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人生的金秋季节,他的漆画创作进入了丰收期,《银龙鱼》、《鹭声》等一批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

    漆画里融入家乡海的气息

    有人送了陈奇积一个雅号——“金鱼积”,赞扬他漆画金鱼画得多、画得好,堪称“阳江一绝”。
    我们见到陈奇积时,他正在为一幅屏风金鱼漆画扫尾。这是一家外地企业定做的,尺寸是2.7米×2米。23条闪烁着金光、银光的金鱼,游动在黑色的底板上,在黑、红、黄、白的强烈对比中,营造出金碧辉煌的画面效果。陈奇积说,大大小小的金鱼漆画,他画过二三十幅。
    从小在海边长大,陈奇积热爱大海,他的漆画里,也融入了家乡海的气息。世界丰富多彩,不同的画家,都有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题材。陈奇积特别喜欢画鱼,这些都是他很熟悉的。除了金鱼,他也画过其它鱼类,漆画《银龙鱼》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创作前,陈奇积几次跑到街边水族店,仔细观察银龙鱼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游动姿态,用漆质材料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这六条银龙鱼,银光闪闪,栩栩如生,赢得了漆画界的好评,被誉为“游向世界的银龙鱼”。
    《鹭声》是陈奇积近作中现代感较强的一幅,同样也是表现海的题材。小时候,他家附近沿海滩涂上有大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望不到头。但前两年回去看时,已经被人砍掉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为纪念这片逝去的风景,他创作了漆画《鹭声》。迷蒙的海面上,生长着一片苍老的红树林,林中十来只白鹭引颈长鸣,仿佛在向人类一声声呼唤:在工业文明步步逼近的今天,应该守护好绿色的海洋,守护好可爱的家园。

    漆画不是“画”出来的,是精心“做”出来的

    著名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首流传颇广的小诗,赞扬阳江漆器。诗的头两句说:“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看了陈奇积和他的学生们做漆画,才对诗意有了更真切的理解。画漆画如同美女绣花,是手上功夫,要心灵手巧。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漆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清雕细刻“做”出来的。陈奇积介绍,制成一幅漆画,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工序。第一步是构思设计。除画好图样外,使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工艺手段,达到哪种画面效果,事先要作整体的考虑。第二步是拷贝。用复写纸把图稿描上漆板,在漆板上洒上金粉、银粉,留下影像。第三步开始制作。从局部开始,先小后大,先点后面,根据表现的需要,层层涂漆上色,贴上贝壳、蛋壳、金箔、银箔等材料,用漆料将下凹部位填平。第四步是砂纸打磨,用植物油或瓦灰等推光。最后是撒上生粉,清理干净画面。制作一幅大型漆画,往往需多人参与,甚至要费时数月。陈奇积新做的那幅金鱼图,鱼鳞都是用手工将金箔、银箔一片片、一层层贴上去的。加上其它工序和细节的处理,23条金鱼,前后忙了一个月。
    总结自己30年来的心得,陈奇积说,一个优秀的漆画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和漆有“缘”,不仅擅长绘画,还要懂漆性;不仅懂艺术,还要会技术;要有激情、有灵性,还要有耐性、有毅力。只有通漆性,熟漆艺技术,才能创作出富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漆画作品。

    阳江漆器风光难再,但坚信阳江漆画有一个锦绣般的未来

    有人称,陈奇积是阳江漆画的“守望者”。但在我们看来,说他是探索者、推动者也许更合适。
    阳江漆器曾是阳江三百年的骄傲,一直与豆豉、小刀并称“阳江三宝”。但近十多年来,阳江漆器陷入了困境。1996年,曾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阳江漆器厂基本停了产。技术工人有的走了,有的退休了。人去楼空,陈奇积一时也感受到了失落和寂寞。但目光向前,他对阳江漆艺仍然充满信心:阳江漆器风光不再,但是阳江漆画有着锦绣般的美好前景。
    多年来,他一直和漆画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内,现代漆画正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京、闽、川、赣、苏、津、粤等地,漆画创作非常活跃。特别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勃兴,独具东方神韵的现代漆画,走进家庭,走进楼堂会馆,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珍品。同国画、油画、水彩画和版画等画种相比,现代漆画还是一株稚嫩的新苗。但是陈奇积认为,只要有人为它培土、浇水、施肥,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阳江漆文化底蕴深厚,有技术,有人才,有影响,阳江漆画完全可以创造像当年漆器一样的辉煌。
    独木不成林。陈奇积看到,振兴阳江漆画,需要培养一支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作队伍。2005年初,他想到了办一间漆画工作室。厂领导很支持,免费提供了一间旧仓库。稍微清理一下,“漆墨苑”就开了张。虽然条件简陋,但吸引了一批热爱漆画的年轻人来当他的学生。一时间, “漆墨苑”宛如阳江的“漆画沙龙”。
    去年9月,省第二届漆画展在阳江举行。陈奇积作为筹委会成员,参与筹办和艺术指导,忙前忙后,做了许多具体工作。看到20多幅阳江漆画新作在画展上亮相并获得好评,他开心地笑了。
    陈奇积今年68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漆画艺术给了他热情和活力。如今,“漆墨苑”成了陈奇积的第二个“家”。这里,寄托着这位阳江老漆画家的梦想。

    个人档案

    陈奇积,1938年8月出生于江城平冈;
    1962年,从湛江地区艺术学校毕业,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品工艺厂工作;
    1980年,参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大型漆画《葵乡》制作;
    1986年,漆画《热带鱼》、《故乡晨曲》入选全国漆艺质量管理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漆画展;
    2001年,参与省政协大厅巨幅漆画《日月星辰》制作,任技术指导;
    2002年,漆画《银龙鱼》获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全国漆画展优秀奖、广东省首届漆画展银奖;
    2003年,漆画《银龙鱼》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5年,1月成立“漆墨苑”陈奇积漆画工作室,9月漆画《鹭声》获广东省第二届漆画展银奖。
    阳江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省美协会员,工艺美术师。

    漆画小资料

    漆画是指用生漆(又称中国大漆)、腰果漆、合成漆等制成的绘画。漆画材料多种多样,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漆画技法丰富,可如版画用镌刻,可如浮雕堆起或雕出纹样,可如镶嵌画将硬质材料嵌于画面之中,亦可如中国画、油画用色漆彩绘或泼洒。依据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品种。
    现代漆画源自传统漆器,但又属新兴画种。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中,漆画首次作为独立画种参展。自此,漆画正式成为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并列的民族新画种。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