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青岛的海洋科技实力及潜在成果转化成效看,管华诗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寡糖分子小链,既有潜力成长为千亿元大产业集群, 亦有可能引发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的革命性变化。”青岛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把握国际海洋发展趋势,对接海洋科研现状,青岛市确立了“巩固优势、接轨国际、拓展全球、支撑发展”的海洋科研发展路线图,通过重点引进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海油重质油工程技术加工研究中心、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船重工701所青岛研发基地等5个高层次国有独立科研机构,重点建设1个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认定的涉海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际合作研发机构、2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龙头,为“蓝色硅谷”打造主引擎。
创新团队是“蓝色硅谷”不竭的动力。青岛组建了30人的海洋生物特征寡糖制品研发团队、60人的抗艾滋病等海洋药物研发团队、40人的海洋能集成回收研发团队等1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将完成几十个重点领域的重大开发项目,带动海洋高端产业遍地开花。
高技术产业因技术门槛高,企业多采取联盟组织形式,打通产业创新上下链条,加快转化科研成果。海洋防腐产业是海洋领域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海水自上而下分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汐区、海水全漫区、海底泥土区五个腐蚀区带,涉海工程防腐产品需建立不同的防腐机理与防护技术。青岛市将防腐领域高技术掌握者——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25所青岛分部、青岛港等13家单位联合起来,组成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船舶平台防腐蚀技术研发、开发船舶防腐涂料产品生产等产业链建设,打造了一条海洋科研、工程示范、产业化基地为主线的海洋防腐科技创新产业链,链条产值突破20亿元,海洋腐蚀损失减少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像海洋防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样,青岛重点构建海洋仪器仪表、海水种苗、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海洋纤维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组成联合舰队,攻关新兴产业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迅速增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海洋产业制高点。
产业框架延展
瞄准“蓝色硅谷”,海洋产业框架已在青岛铺陈、延展开来。记者了解到,市南、崂山、即墨、高新区、胶州湾等区域,将重点布局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深远海与海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海洋生态保护区等4个“蓝色硅谷”功能区。按照“地域起源与腹地腾飞”的构想,“蓝色硅谷”核心区设定在青岛东部的鳌山湾区域,激发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动山东半岛周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全国海洋高技术产业急起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青岛高新区是“蓝色硅谷”的重要战场。随着中科天为光电公司照明物联网技术研发项目入驻,青岛高新区汇集230多个高端项目,400多亿元投资,海洋高端投资强度已达500多万元,其中不乏台湾LCM模组、韩国LED晶片检测设备、美国PARKER、意大利EPTA、法国法维莱、中科院光电院等国际知名企业、尖端项目、孵化机构,成为大院大所孵化高端产业的又一“主体功能区”。
青岛开发区借助“引进建设10家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家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双十高”工程,目前已引进研发机构38家,产业化项目109个,带动高新产业结构主要由家电电子领域扩展到汽车、造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和新材料领域,成为青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
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青岛拓展海洋高端产业载体,建设“蓝色硅谷”的又一通道。目前,以海尔药业、国风药业等为产业化平台,推进实施的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海水种苗繁育、海洋材料技术、海洋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水资源利用、海洋仪器装备等6个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成为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栽下梧桐树,搭好大平台。投资74亿元的青岛北船重工(造修船),与青岛海西重工(船用曲轴)、青岛海西重机(船用及港口机械)等中船重工系成员,汇聚到开发区这个大舞台,在海西湾畔建成世界级造修船基地。同船舶业一样,优质种苗养殖及海水产品深加工产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海洋仪器仪表及水下智能装备产业,海洋防腐产业,船舶、海工装备涉及研发及装备制造产业,海水淡化及资源综合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科研教育产业等八大海洋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也纷纷挺进6大技术产业基地,借助先进技术和产业规模优势,获取自身竞争优势,进军世界海洋高端市场。
给力制度环境
“蓝色硅谷”承载着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集聚、产业放大等多重功能,需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合作研发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使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建立在全新的生产关系之上,方能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并成长为优势产业,打造国际知名、中国领先的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
近日,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责成科技、科研院所等部门组织专家论证“蓝色硅谷”的制度环境,对照开放、兼容、环境、金融、风投、氛围、文化等美国硅谷成功的不完全要素,专家们提出了加快建设以科技交流为主的开放机制、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意见,并辅之八项措施,即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推进高端人才集聚、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构筑多元投融资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国内外合作、完善支撑法规体系等。对美国硅谷跟踪研究十年的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硅谷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恣意挥发。他颇有感触地说,对照硅谷的创造精神,今天建设“蓝色硅谷”,更加需要重塑“延安精神”和“插队精神”,在埋头苦干中,与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只争朝夕。
正是因为看到了差距,“尽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投服务体系,尽快建立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是打造‘蓝色硅谷’的当务之急。”李群一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