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美国就开始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2003年,第一起对华特保案针对242段的纺织产品展开;2005年,配额全面取消后,欧美国家又签署中欧、中美备忘录延长部分纺织品数量限制时间;2007年后,我国真正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应对贸易摩擦渐成常态。
中国纺织工业在十年里学会了应对和自我提升,获得了锻炼和成长,这是加入WTO带来的宝贵财富。
刚刚加入WTO时,中国政府机构应对“两反一保”的组织还不健全,商务部的公平贸易、反垄断、反倾销调查等职能部门尚未设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国际贸易办公室也是在那时刚刚成立。随着贸易摩擦的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政府组织力量,在各部委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积极斡旋和沟通下,逐渐掌握了美、欧等“对手”的国情与行业环境,乃至他们的文化、习惯,制定了正确的策略,以灵活的方式予以应对,最终为中国纺织品进军国际市场扫除了一部分障碍。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一批人才也成长了起来,行业协会则开始每年举办应对贸易保护的培训班,应对贸易摩擦开始正常化。
同时,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次谈判中,中国学会了策略应对。2004年,针对特保案的谈判失败,原因在于中国坚持WTO的取消数量限制原则而不肯让步。2005年,在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下,我们提出了“分化欧美”与“让一小步”的策略,将一部分产品数量限制延长两年,终于与欧盟、美国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备忘录。此后证明,中国产品在这两个市场的占有率并没有因此受到明显影响。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外交也好,贸易也好,本身都是要照顾双方的利益,灵活一点表明我们更成熟了。
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纺织工业经历了大幅度的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在这十年里,前五年最突出的表现是家纺产品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后五年则将产业用纺织品列为重点,尽管目前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不算高,但份额一直在增长,且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在升级换代,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国际化的确给我国纺织产业带来了深刻影响。
从纺织产业的规模增长潜力看,21世纪属于中国。因此,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强调的不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质量,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新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