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成长放缓,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棉花市场深受影响,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郑州棉花期货连续合约价格基本上呈现一路单边下跌行情,由2008年初的高点15440元/吨跌到年尾的10180元/吨,共计下跌5360元/吨,跌幅高达35%。2008年全年的期货棉花均价在12810元/吨左右,相较于2007年期货棉花均价14250元/吨来说,平均每吨下跌了1440元。
受2008年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以及2009年8月上旬长江流域连续出现阴雨天气,对棉花生长造成较大影响,棉花产量出现大幅下滑,国内供需缺口扩大。2009年全年我国主要棉花种植地面积有所缩减,据估计缩减程度在20%左右。产量方面,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的专家估计,我国2009/2010年度棉花产量约在3250万包(707吨),与2008/2009年度棉花产量3670万包相比,下滑了11.4%。库存方面,我国2009/2010年度棉花年末库存预估为1754万包(38万吨),2008/2009年度期末库存约为2087万包,库存出现大幅下滑。
2009年棉花质量好于往年,加之产量减小,价格逐渐回升。棉花衣分平均在38%~39%左右。襄樊棉花收购报价为1.575元/公斤,光棉籽为0.52~0.54元/公斤,皮棉收购成本在13200~13360元/吨,加上加工费,生产成本逼近13700~13860元/吨。由于高于收购企业的价格,不少面商囤棉惜售,造成棉花需求市场紧张情况。
涤纶
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涤纶短纤市场出现疲软,行情不振,价格小幅下降,这是由于聚酯原料行情调整,下游采购力度不足造成的,在价格出现松动之后,市场成交重心下移,但是下游市场对涤纶短纤价位仍有抵触,缺乏采购热情,因此市场成交量没有起色,涤纶短纤企业有的优惠让利,但收效不大。
涤纶的工业生产通常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制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再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涤纶纤维,进而可以加工成纱或其他纺织品。2001年以来,我国涤纶行业在品种、技术和数量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出示的数据显示涤纶产能从2001年的632.5万吨/年增加到2010年的2,513.3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57%。
大豆蛋白纤维成为市场追捧对象
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大豆蛋白纤维被称为新世纪的“生态纺织纤维”,主要原料来自于大豆豆粕,由我国率先自主开发、研制成功。该纤维单丝纤度细,比重小,酸耐碱性好,用它纺织成的面料,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兼有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和导湿性,穿着十分舒适,而且能使成本下降30%~40%。大豆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纤维,是生产各种高档纺织品的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