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当我们美好地期许以后可以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用太阳能加热洗澡水时,殊不知,这些绿色能源背后,其实隐藏着可怕的环境威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自北京 绿色总给人亲近的感觉,当可新能源被冠以绿色能源的名称时,人们便对其抱有美好憧憬:只要我们使用绿色能源,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事情往往不这么简单。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生物能源的潜在风险和潜在效益并存》却给我们“美好的憧憬”泼下一盆冷水:如无适当的行动、目标和政策,发展生物能源就会演变出在“环保”名义下继续破坏地球生态的恶果。
WWF泼了盆冷水
“生物能源的生产如果管理不善将摧毁宝贵的生态系统、危及粮食和水的安全、伤害到农业社区、加重能源消费中的浪费现象。”2011年是世界森林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了《森林生命力报告》,其中的第二章《森林与能源》对生物能源的发展提出如是忠告。
其实,生物能源的扩张可能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粮农组织之前就指出,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存在争地风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大约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因此报告指出,在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粮价将可能上涨,无力承担粮价上涨的贫困社区将愈发脆弱。
WWF报告还显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要原料,导致速生树种大量种植,对物种多样的天然生态森林造成破坏。棕榈油就是“典范”,1986年随后的20年间,印尼棕榈树种植面积增长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
不仅如此,作物的种植、能源的提炼和运输需要能源,作物扩大栽培和集约经营导致的土地直接和间接改变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负的碳平衡。
WWF总部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森林或农村土地在被转化的过程中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而生物能源生产全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玉米乙醇就是例证。”
如不对生物能源发展所潜藏的社会问题加以管理,后果可能还包括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如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集中、小农和依赖森林生存的人们流离失所。
绿色能源的不“绿”之处
实际上,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并非只针对生物能源。
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将本已争议不断的核能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日本政府已表示将大幅度调整能源政策,降低对核能的依赖程度;在德国,日本核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迫使一贯支持核能的默克尔,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本国所有核电站。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显示,日本福岛核事故将导致203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下降15%。
备受争议的还有国内近来风波不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今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当堆放含氟固体废料,致使该固体废料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导致河水中氟离子超标9倍造成河道大量鱼类死亡。
工业废料问题仅是光伏产业受争议的一方面,事实上,生产一块1m×1.5m的太阳能板必须耗费超过40公斤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如处理不当也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光伏系统所使用的蓄电池所含有的铅、镉、硫酸等有毒物质都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其实,即便被广泛认为百分百“绿色”的水电和风能,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不可避免。
水电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业界一直没有明确定论。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与此同时,风力发电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被打上问号。因为风并不总是存在,风力发电设备就必须使用火力发电方式来抵消风力的不可靠,结果造成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明显。
丹麦是大力推广风能的国家,1999年到2007年间,风能发电量翻番。丹麦天然气和电网运营商数据显示,2007年丹麦生产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1990年大体相当。显然,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为风能发电的普及而有所减少。
谁最污染
“它们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差异,已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人类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务,而每一种能源都会产生利弊两种影响。”萨曼莎·史密斯认为,公众应该对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
长期以来,除去因各种利益因素,人们似乎在有意忽略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WWF告诉本报记者,其实人们忽视绿色能源也会污染环境的很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目前推广绿色能源中,往往过分强调能源使用环节的清洁,而忽略了能源产品从最初研发直至最终消亡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或清洁状况。
科学界对能源的综合评价制定了很多工具,其中一个叫“生命周期评价法”,已得到普遍认同。这种评定工具,既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贮存、运输等流通过程,还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报废或处置等废弃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对可再生能源来说,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贡献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传统能源产品污染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
美国科学院2009年发布了一份名为《能源隐性成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法计价的后果》的报告,提出要综合考虑能源的各种隐形成本,如环境损害、非环境损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在研究汽车不同的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时,报告的初步结论是虽然靠汽油驱动的技术在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损害要高于其他能源技术,但电驱动车则在综合损害方面要大于其他能源技术。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样电动车的清洁程度就受到电力本身清洁性的影响,同时电池和电动机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过程以及回收过程都存在污染问题。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也发出了对“能源肆意扩张”的警告,警告新能源技术占用土地过多可能会增加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在综合各种能源单位发电量所占用土地的数据后人们发现,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技术的占地面积要比化石能源技术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当于煤炭的近100倍)。一个日产6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老天然气井的单位发电量,竟相当于风力涡轮发电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风力发电往往地点偏僻,从发电地点到城市之间还有几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系统。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人类社会已经饱尝这种能源发展模式的苦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今后的绿色能源发展,公众一定要了解其综合的环境影响,理性看待各种能源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形成判断。
而对于生物能源到底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个解决方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并没有告诉本报记者答案,而是提出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把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
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绿色能源不仅是因为绿色能源本身具有的可持续性特点,更在于绿色能源项目本身也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可持续生物能源圆桌会议项目提出包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环境、科学管理和利用废料在内的11原则。
“能源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而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提高民众对标准的知情度,并通过立法和法律实践来确保标准能够贯彻执行。”萨曼莎·史密斯进一步认为,“社区应该参与到立项咨询过程并提供建议。我们希望社区民众在项目破坏环境时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
2000年后,世界各大国如美国、欧盟、印度、巴西都相继出台了绿色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中国在2007年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但法律法规的出台从来就不是终点,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氛围。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张凯认同这样的观点,政府负责任就是要严格执法,科学进行环境评估;企业负责任就是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民众负责任就是要有对污染项目说“不”的渠道和勇气,自觉践行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也许只有这样,绿色能源才能真正被赋予绿色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