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市场行情 >> 正文
国内油价为什么涨快跌慢
2011-10-9 来源:网易财经
关键词:成品油 定价机制

    网易财经讯 近日,尽管航油、航空燃油附加费都下调,但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依然难开启。进入9月,尽管调价指标仍处于负值,但有专家称,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止跌回升之势,近期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恐难开启。正如媒体和公众指责的那样,国内油价为何总是涨快跌慢?

    国内油价难下跌,成品油定价机制遭诟病

    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回升,国内油价下调再次受阻
    根据息旺能源监控的数据,从8月16日起,国内油价调整的风向标——三地原油变化率由正转负,并持续下跌至今,下跌速度最快时达到了每日-0.4%左右的幅度。根据这一速度,业界原本估计在8月末该数据就可达到-4%,国内油价调整的窗口即可打开。
    但油价下调窗口开启并未在8月末来临。监测数据显示,与8月中下旬的大步流星下跌相比,三地原油变化率的下跌速度在8月末明显放缓,每日下跌幅度仅在-0.1%左右。卓创资讯分析师冯莹莹认为,按照这个速度,即使该数据仍能持续下跌,在9月10日之前,达到-4%的调价窗口开启条件并不容易。
    事实上,我国内地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自今年4月7日上调之后,已4个多月维持在历史最高价位。而在香港,市场化的汽柴油零售价格已调整多次,且以降价居多,两者对比鲜明。进入9月份以来,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连日走高影响,我国成品油调价所参照的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可能难以迈过4%的调价门槛。这意味着,此前人们所盼望的9月初国内成品油降价将提前偃旗息鼓。
    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油价涨快跌慢
    为何8月份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而国内成品油油价却迟迟不见变化?油价下调窗口再次关闭使我们的目光又一次关注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
    发改委2009年5月7日发出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第七条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能下调,主要原因即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动未超过4%。
    可以看到,正是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造成了国内油价对短期国际油价变化不敏感。虽然目前国际油价波动很大,4%的幅度很容易满足,但不容易达到22天。而且,自2009年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40美元涨到了现在100美元,跟随国际油价变化的国内油价自然涨多降少。

    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还不完善,亟待进一步改革

    国内成品油定价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还不完善
    为什么发改委会出台这样的油价调控政策?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内油价和国际接轨的3个阶段。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
    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成品油定价机制仍旧不完善。
    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时间滞后,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这种与国际市场机械的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此外,这种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是方向,但前提是打破行政垄断

    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逐步走向彻底的市场化
    种种迹象说明,国际油价稳定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今后我们面临的更可能是油价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天数缩短和幅度缩小,就是为了使成品油价格机制对短期油价波动更敏感,更加适应国际形势的基本原则。理论上,如果每天调一次,而且调价到位,就基本上是市场定价了。所以,缩短调价区间,并更靠近市场,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如果我们可以基本上每10个工作日小幅度调一次价,多调几次价,公众应该可以慢慢习惯调价。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认为,接轨是需要分步骤进行的,从眼前看,国际油价下跌我国油价也相应降低,这只是价格水平的接轨。根本的接轨是定价机制的市场化。而真正的市场化是中国石油体系实现自主定价,这需要建立在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的基础上。
    从改革长远目标来看,定价机制走向市场化最终要完全放开油价,由企业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状况自主定价。要实现这个目标,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认为:一是尽快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提供更多的基于市场的风险控制手段;二是建立相当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和适度规模的民间石油储备,确保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可能降低油价变化的负面影响。
    但是彻底市场化的前提是破除石油领域的行政垄断
    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尽管上缴的特别收益金已经超过850亿元,但国内三大石油企业依然凭借高油价获得了2600多亿元的利润。如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石油企业的利润绝对不会那么高。而石油垄断企业的高利润,恰恰是从消费者那里获取的,因此,如果想推动油价的市场化,必须要首先反行政垄断。
    因为对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企业来说,绝不能一面在上游靠垄断获得较低的油价成本,一面又通过油价市场化来攫取暴利。如果是这样的市场化,则只能是让垄断企业受益,让消费者为高油价买单。

    结语:由于定价机制的调价时间滞后,导致了国内成品油价涨快跌慢的弊端,且刺激了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成品油定价的最终方向应该是完全市场化,但其前提是首先打破行政垄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