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橡胶 >> 行业动态 >> 正文
“橡胶村”自办橡胶协会
2011-10-18 来源:橡胶技术网
关键词:橡胶协会 橡胶制品 内胎

  国庆假期在台前县走访,一提起打渔陈乡师庄村,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对“橡胶村”都耳熟能详。师庄村不仅靠从事橡胶行当成了全县率先富起来的明星村,而且带动橡胶的发展,并辐射周边乡镇。

  “师庄村里没闲人!”10月4日上午,去师庄采访的路上,陪同采访的打渔陈乡宣传干部仝兴军介绍说,师庄村的特点是橡胶多、人多,在村里从事橡胶加工业的本村及外来务工人员已达1500人,超过了本村总人口1200人。

  记者想象这个村应该像集市一样热闹。可是等到了师庄,不仅村头看不到人,就连小巷里也看不到人影。

   大概感觉到记者的疑惑,仝兴军把记者领进路旁一农户。看似不起眼的农家院,却是一个小型橡胶垫胎(内胎垫子)厂,10多个人正忙着往门口停靠的货车上装垫胎制品。院子里的垫胎一箱箱码得像小山高,注册商标清晰可见。

  这家小厂的主人叫朱海灵,她家从事橡胶垫胎加工已有20年。起初生产规模小,用的是外地淘汰的机器,挣个零花钱。现在换成了新式机器,每天能加工垫胎2000多个。

  此时,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这位是师庄村村干部、银河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师朝勤。”仝兴军向记者介绍说,师朝勤在师庄村搞橡胶加工最早,企业做得最大,是村里的首富。

  “首富谈不上,就是想带领村民干点事,让大伙不再受穷。”师朝勤向记者讲起了师庄村的“橡胶经”。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师庄村还是一个穷村。为了生计,村里青年人纷纷外出谋生计,大都靠出苦力挣钱。

  那时的师朝勤还是个毛头小伙,他和几个伙伴去了山东东营。“只要管吃管住就干,先填饱肚子再挣钱!”师朝勤说,他们先后在几家工厂打工,最后选定一家橡胶厂,因为在这家工厂干活能省下一部分钱给家里。

  师朝勤说,那家橡胶厂是生产农用车内胎的,规模很小,只有两台机器。白天做工,晚上就住在那里。每当难以入睡的时候,师朝勤他们总爱聊上一聊,慢慢地,一个创办工厂的计划在他们的头脑中勾勒出来。他们认真摸索技术,留心购料、销售渠道,准备时机成熟时返乡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师朝勤他们拿出多年打工挣来的收入,从东营购进橡胶原料、别人淘汰的老式机器,在村里鼓捣起农用车内胎加工厂,虽然只有一条生产线、10多个工人,但毕竟走出了改变自身命运的第一步。

  企业办起来了,内胎生产出来了。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很快占领当地市场。钱挣到手了,生产规模随之扩大,内胎生产线由一条变成两条、三条……

  看到内胎生产是个挣钱好门路,村民们纷纷效仿或加盟。师庄村的内胎生产作坊由一家发展到多家。据初步统计,上世纪末,该村大大小小橡胶加工作坊有四五十家,从业人员不下500人,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师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橡胶村”由此得名。橡

  越拉越长的橡胶业产业链

  起初,师庄村加工橡胶制品多是从外地购进原料。随着橡胶加工作坊的增加,所需橡胶原料越来越多,原料价格水涨船高。看到当地一些破旧轮胎都被外地人收购去了,师庄村一些有头脑的人从中看出了门道。

  旧胎有啥用处呢?他们从收购站跟踪到再生胶加工厂。答案找到了,破旧轮胎能熬成再生胶。这对师庄人来说,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用破旧轮胎加工成再生胶,可大大降低成本。

  于是,师庄村出现了专业收购队,先是在周边市县收购,后来到周边省市,再到全国各地收购,再生胶厂也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

   钱赚多了,有了资本积累,加上国家信贷支持,师庄村里的小作坊开始变成企业、工厂。师朝勤是大伙公认的佼佼者,他不仅创办了最早的橡胶厂,而且率先和时风集团、潍坊拖拉机厂建立联系,年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并安置上百人就业。

  看到橡胶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党委、政府把橡胶产业列为重点产业来抓,引导从业人员成立橡胶协会,师朝勤被大伙推选为橡胶协会会长。

  有了协会来管理,公平竞争,协作发展,橡胶行业逐渐由无序变有序,井然有序的行规、行风形成。

  2005年前后,打渔陈橡胶加工产业格外红火起来,初具规模的橡胶加工企业20多家,从事橡胶加工户有百余户,从业人员1000余人,并辐射全县各乡镇,形成了以生产再生胶、垫胎、垫子、内胎为主的加工链。

  小不点是这样变成大个子的

  在师朝勤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他家的厂子年产内胎100万套的银河橡胶有限公司。尽管是“三秋”大忙季节,工厂生产车间仍正常运转,1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正在这里打工的汪鲁超说,现在种庄稼都实行机械化了,从收到种也就三两天,应工人们的要求,工厂实行两班倒,挣钱、种地两不误。像他这样的熟练工,一月能挣4000多元,平常连请假都舍不得。

  “工厂要办好,全靠上级来引导。”师朝勤感慨道。近年来,打渔陈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师庄橡胶工业园,引入恒泰再生胶、银河垫胎等12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建设师庄再生胶、汪庙内胎、党河口垫胎三个专业市场,吸引个体加工户200余户,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相配套的市场流通网络,为橡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目前,打渔陈已拥有各类橡胶加工企业60家,开发出内胎、垫胎、橡胶垫三大类产品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从业人员达3000人。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要想富民强乡,必须唱好工业这出大戏。”据统计,1~9月,打渔陈乡新增产值超过500万元的橡胶加工企业16家,先后引进三A轮胎公司、振泰轮胎公司等千万元以上项目2个,续扩建项目6个,与12家企业签订投资合同3.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亿元。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王)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